文章

顯示包含「思想文化環保」標籤的文章

舊片觀賞:寓言片《末日列車》

圖片
《末日列車》海報(網上圖片) 最近看了舊片《末日列車》( Snowpiercer   大陸譯《雪國列車》 ),說是科幻片,實際上是寓言片吧。 劇情很簡單,就是地球因為說了你也不明白的原因冰封,所有幸存者搭乘一輛由永動機牽引的巨長火車,無休止地在地球上的鐵軌高速行走。故事就發生在火車行走的第17年,末車廂貧民窟不滿現狀,發動階級革命,最終車毀人亡。 這是韓國導演奉俊昊改編自法國科幻漫畫的作品,韓國人將此片捧到了九霄之上。只是,我看完覺得,雖然不錯,頂多給7分(10分滿分)而已。 故事背景設定在象徵封閉系統的火車上。使用永動機周而復始地運行,經過那個高高的火車橋即是新的一年。鐵軌不必維修,全世界停頓卻居然沒有列車停在鐵軌上成為障礙物,只是偶然有結冰體被火車頭一撞而散......這些狀況,其實說的就是地球。 地球在軌道上永遠運轉,偶爾的天體撞擊並不礙事。地球生態是封閉的,一旦失衡,就會出現革命性顛覆。火車的內在狀態,也是現實社會縮影。 為了這些因素,片子變得形式化。不能當科幻片觀賞。 電影中其中一個寓言,是女管事重複說的:每個人有自己的位置。這是宿命論。當男主角Curtis革命到最後,卻給出了火柴,炸了列車門,也顛覆了火車。不知道這是導演想顛覆宿命論,還是覺得宿命一旦打破即車毀人亡,等於認同宿命論? 另外,小孩上課的一幕,與希特勒時代一樣,小孩們在老師的帶領下,對領袖充滿崇拜,滿課堂都是洗腦教育。估計導演也有諷刺朝鮮,或者強鄰中國的意味。 電影最後是一男一女爬出車廂(似乎沒有其他人生還),看到一隻北極熊。這又說明什麼呢?搞不清楚。有人說這就是導演的高明,充滿想像空間。但太抽象並不一定討好,我就不喜歡摸著頭腦看電影。 還有莫名奇妙的場景,就是Curtis和追殺他的人,當列車拐彎時,隔著好幾個車廂開槍對射。首先從物理學來說,好像不可能射中對方位置的吧。還有,那些車窗極厚,要打中對方也不太可能。這一節的用意,恕我無法理解,只看到兩個傻佬在開槍洩憤。 另外有一些敘事手法不順暢,就是後段Curtis在要求南宮打開最後一道門時,無端端地突然間就心理崩潰了,向南宮一股腦傾訴了自己剛剛上車那個月的殺人吃人黑暗歷史。 影片也隱藏了一種中國特色思維,似乎非常時期,人權可以不被考慮。如Curtis為顧全勝利大局而不理好兄弟被挾持導...

河源稀土亂開採造成的嶺南荒漠

圖片
這些山區荒漠,是去年在廣東河源北部,靠近江西的一個鎮拍攝的圖片。 河源是南方稀土重要出產地,但長年累月的亂開採,已經導致大片山體無法復原。 更嚴重的是,開採造成的重金屬污染和稀土元素,隨著水土流失,滲透進入地下水和地表徑流。 這裡是東江上游,雖然香港水務...

紅旗轎車鹹魚能翻身嗎

從1958年誕生至今,紅旗是中國民族品牌的一面旗幟,保住「紅旗不倒」也成了一汽的政治任務。 要保住這個不賺錢的品牌,最多是補貼而已,因為紅旗汽車產銷量不多;如果要讓紅旗插穩在豪華車市場上,難度很難想像。 靠民族尊嚴、官車效應是否能行得通,還需時​​日檢驗。 內地早年的民族輕重工業得以「成功」,其實是在以農業支持工業的計劃經濟時代,不惜工本製造出了一些高端產品,但一到市場化即招架不住。 當中的失敗例子不得不提照相機工業。 1956年起,全國各地集中最強力量在十幾年內發展了數十個相機品牌,例如仿製瑞典哈蘇(Hasselblad)500C的東風牌120型相機,仿製萊卡(Leica)M3的紅旗20旁軸相機 等,質量極佳,目前是收藏界精品。 這種不計工本製造的方式,注定無法抵禦市場化浪潮。 改革開放後,各相機廠因體制、技術和資金等問題陸續倒閉,剩下的上海海鷗和江西鳳凰,因技術成熟且相對廉宜,獨霸內地市場。 然而到1990年代的電子相機時代,海鷗、鳳凰無法追上外間技術步伐,輝煌不再。 目前兩廠已轉產光學儀器或一些低端攝影配件。 數碼年代則幾乎沒有國產相機的生存空間。 國產相機工業沉屙難起,與眾多國企病因一致:機構臃腫、作風官僚、缺乏改革創新精神、管理能力低下,拒絕與用戶溝通。 而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則加快了它們的消亡速度。 民族尊嚴是否能喚起人們消費? 內地近年多次反日浪潮中,愛國民眾上街遊行,但若以軟件分析他們上載到互聯網的圖片Exif信息,則大多是日本品牌相機所攝。 拍攝者解嘲說這是「以日制日」。 靠借鑑蘇聯、德國、日本等各國技術、不惜工本發展起來的紅旗,一直被認為吸收不了國外先進技術,也沒有客觀的創新,市場對其產品一向期望不大。 而在內地奢侈品消費市場,品牌可能比品質更重要。 以手機為例,華為、中興、小米等國產智能手機推出的旗艦機在硬件及外觀設計已追上一線品牌,但在內地仍只能佔據中低端市場,定價幾乎不敢越過3000元人民幣這 條紅線。 又如瓷器,在以瓷器命名的China,高端市場裏只能看到Made in England、Made in Japan等歐日產品。 紅旗在公務車政策上獲得支持,為自己冠上「省部級領導用車」頭銜,以官車的榮耀身份吸引富人消費。 這是奧迪當年在內地的成功路徑。 其實,2006年紅旗的戰略也是重回高端轎車,並專注公務車市場,當時也...

難逃商業圍剿 北京電影製片廠拆卸

圖片
拍攝過無數聞名中外電影和劇集的北京電影製片廠(簡稱北影廠),為騰出「寶貴」地皮發展地產項目,早前開始拆遷行動。面對集體回憶即將被抹走,255名老演員、老員工憤而抗議,加上文化界、市民及媒體的關注,拆遷工作在十八大前被逼停。但隨著十八大落幕,推土機引擎隨時重啓,一場地產與文化的角力又再拉開。 進入北影廠往東北方向走,數百步後出現一條泥路,路的一邊是建築地盤,一個巨大無比的坑令人預見大型建築群即將拔地而起;另一邊是明清風情街等仿古建築群和多個紅磚建就的巨大片場,四周牆壁上畫著一個個白色的大圓圈,內書「拆」字,這種別具中國特色的符號宣告,這就是拆遷範圍了。 自從宣布拆遷後,被標上「拆」字的建築物十室九空,人迹罕至,踩踏在泥路邊上的枯黃落葉上,嚓嚓之聲清脆可聞。「領導說拆的時候,我就要搬走了。」與明清風情街一牆之隔的小院子裏,住著老北漂木工王德福,一名 50 多歲的山東人。 老王在北影廠工作逾 10 年,負責搭建佈景,參與過的電影無數。「(滿城盡帶)黃金甲你知道吧?那一大片的宮殿假景,都是我們弄的。」說起電影幕後工作,老王滔滔不絕,洋洋得意地告訴記者,臥虎藏龍很多拍攝場面,也是在他們打造的佈景下拍攝的。 北京電影製片廠是中國電影故事片生產基地之一,一部部廣為人知的作品在這裏出爐。老王工作的十年間,正是中國電影商業化的騰飛時期,惟也如此,電影文化正走入垂死暮年。 位於拆遷區中心的明清風情街鐵門緊鎖,兩隻小狗守著門口呲牙狂吠,寸步不讓。拆遷消息引起爭議後,北京當局僅確定保留其中三棟樓,但反對者要求整體保留,其中拍片逾千部的明清風情街是大家關注的重點。 記者手持掃把棍嚇走小狗,透過鐵門間隙窺探,只見往日熙熙攘攘燈光四射的明清風情街,今只剩四散的雜物、破爛的窗戶、褪色的劇照,還有斑駁的木結構建築,一陣朔風卷地而過,頓時塵霧迷蒙。不用老王搭建佈景,這裏最適合拍攝瘟疫之後。 對於拆遷的事,搓著烏黑雙手的老王顯得欲言又止:「唉,這裏是挺好,拍了那麼多片子 …… 」說完,臉上刀刻般的皺紋聚在了一起。老王目前所住的小院是北影廠配給木工們住的,二層高木結構小樓之前擠住了十多人。隨著懷柔新影視基地建成,多數人被分配去新廠工作及居住,剩下老王一人「獨霸」整個小院,他在院裏開闢了一些菜地,自給自足。雖然對這裏的一草一木充...

匆匆而過

圖片
每一天都是匆匆而過,沒一天能夠悠悠而行,就像這些行人一樣,只留下身影,有時候連自己的身影都不知道在哪裏?今天到底做了些甚麼?明天就已經忘記了。 人生,是人誕生之後的時光,我們到底幹了些甚麼,說得清嗎。 最近特別忙。

功夫茶,工夫茶

近日有媒體報道潮汕地區工夫茶定出標準的新聞時,用的是「功夫茶」字眼。 對於大多數潮汕人來說,肯定會直斥其非:明明是工夫茶,怎麼變成了功夫茶,又不是耍功夫。 喜歡咬文嚼字的一些人,也肯定會引用大量的古人誰誰誰曾經用過的證據,即引經據典來說明功夫茶沒錯。 我當然知道,功夫、工夫曾經通用,我也當然知道,在一些漢語詞典裏,有「功夫茶」這個條目,也有一些將「功夫茶」等同「工夫茶」。 甚至有人說,「工夫」即「佳茶」,「功夫茶」才是指閩南和潮汕地區的茶藝。證據又是來自罕見的幾則古人文章。 但這能說明甚麼問題呢?古人用過就是金科玉律? 今人在資訊發達的時代,仍會在編撰字典、辭典時出現錯漏,古人寫文章就正確了嗎。那最多只能作為佐證。 在潮州話裏,「工」讀「剛」音,而「功」讀「攻」音,潮汕人說的是「工(剛)夫茶」,這是一致的。包括多個官方網站也用「工夫茶」這個詞。 在詞意裏,潮汕人理解的「工夫」,是形容細緻、或落足心機的意思;而「功夫」反而很少用到,僅指少林功夫等。 北方人編撰的辭典,也說工夫是指耗費精力、時間,而功夫是指技藝技巧。但也因此有人認為,工夫茶是綜合多方面而成的技藝,所以應該稱功夫茶。但我也認為,既然是指茶藝,那麼藝術範疇更應該用貼近虛的工夫,而非有力的實的功夫。 說到底,一個很有地方及方言特色的辭彙,應該更多考慮地方慣例。

即將被踏沉的廈門鼓浪嶼

圖片
剛剛去了鼓浪嶼一個星期,感受至深的是,已經和麗江靠攏了。商業化、外地化嚴重,消費高而服務質量差,主要地點人滿為患,渡輪服務跟不上需要,老建築保護不佳;奸商不少,特別是海鮮店。 當局正在積極申請列入聯合國的世界遺產,我看很難了。除了破壞太大、商業太濃,主要是「遺產」不足。萬國建築又如何?鼓浪嶼上幾乎看不到一個外國遊客,可見西方國家對自己留在別國的建築、侵略痕跡,並不是太感興趣。 反而中國獨特的文化、風俗、建築、山水,才是世界遺產。

長江刀魚,魚肉金價

圖片
(刀魚) 長江下游流域,向來有著名的「長江三鮮」:鰣魚、回魚和刀魚。它們都是迴流產卵的鹹淡水魚。鰣魚早已接近絕種,現在刀魚也差不多了。 「春有刀魚夏有鰣」,當地人說,清明前的刀魚,骨軟肉嫩,味道最鮮美。但因為污染、濫捕、開發無續、三峽截流等原因,長江刀魚一年少過一年,漁民經常一整天都捕不到一條刀魚!然而越稀有越奢侈,越有人消費,十年來刀魚漲價十倍。 上海的《東方早報》報道,因為天冷,今年清明前的刀魚遲遲未返長江產卵,刀魚更加罕有,價格更高。在上海崇明島,刀魚的收購價是一斤三千三百元。 在江蘇南通江段,刀魚收購價也差不多三千元一斤。然而還是難以收到,主要被大餐廳收購,或者私企老闆事先向魚販老闆訂購了。刀魚如此價格,若經轉手另由大廚烹飪,上桌的價格,魚肉真的堪比金價了。 刀魚,又稱刀鱭,是鱭屬的一個魚種。並非香港人熟悉的鱭魚。刀魚肉質鮮嫩,有淡香味道,但多小軟骨,不是每個人都喜歡吃,主要是江浙一帶的人愛吃。刀魚還分海刀、江刀、湖刀、河刀。據說長江江刀最好,也最貴,而且不能超過南京以西水域。 由於產量銳減,趨向絕跡,國家漁業局已經要求長江下游流域沿岸地方政府,實行發牌捕撈刀魚制度。 如此高價的奢侈魚,到底哪些人在消費?《東方早報》說是那些老闆們吃掉了。中共中央政法委機關報《法制日報》也曾報道,昂貴的刀魚,被當成禮品了。至於送給誰,報道沒說,可是大家都知道。 其實長江還有一種本人認為更加美味的魚類,河豚。 若怕有毒,則可選擇巴魚,這是養殖的河豚一種,無毒。肉質嫩滑,極度鮮美,有一股很獨特的香味。特別是魚肝,既肥又香,入口即溶,比鵝肝好吃一萬倍。

有關潮汕的問題

經常有人分不清潮州人和潮汕人的分別。 這個問題說起來很簡單,隋朝以來,「潮州」即存在。長久以來,外界一向都將粵東潮汕平原上講潮州話的人稱為潮州人。(在潮汕地區內部,潮州市以外的人大多不會自稱潮州人)而「潮汕」一詞的出現,要追溯到清光緒年間的潮汕鐵路。 廣東梅縣籍貫的印尼華僑張煜南、張鴻南兄弟,與同鄉籌集100萬兩修築潮汕鐵路,1904年動工興建,1906年竣工交付使用,鐵路南起汕頭,北至潮安城,全長39公里。但1939年日本軍隊在汕頭登陸,全線軌道被拆毀,此後路基便改為公路。 由於鐵路將潮州和汕頭埠連接起來,「潮汕」隨著潮汕鐵路之名逐漸傳揚開。當然,由於潮州在文化方面具有無可比擬的代表性,在外面,「潮汕」仍代表了韓江中下游地區(即潮汕平原)。 然而,自從汕頭30年前設為經濟特區,經濟一度快速發展和知名度提高後,汕頭成為潮汕平原不可忽略的角色。逐漸,外界也用潮汕人來代替潮州人稱謂。這既反映了地方影響力的變化,但也比原來叫法更為科學,直觀上可以涵蓋較大地區。 除此之外,另有一個問題更難答的問題:潮汕人包括那幾個地方的人? 若從現在廣東省行政區劃來分,簡單說,則潮汕三市(潮州、汕頭、揭陽)這三個地級市的下轄地方為潮汕範圍,生活在這些地方的漢族住民(古中原移民)基本上是潮汕人。而汕尾下轄的海陸豐,及被劃給梅州的豐順縣,也有不少潮汕人,但目前不被納入本地區。 潮州市:管轄湘橋區、楓溪區,潮安縣、饒平縣,面積3116平方公里,人口約250萬人,旅居海外及港澳台鄉親約200萬人。 汕頭市:管轄金平、龍湖、澄海、濠江、潮陽、潮南六個區和南澳縣,面積2064平方公里。人口約500萬人,目前在海外的華僑、華人和港澳台鄉親300多萬人。 揭陽市:管轄榕城區和揭東、惠來、揭西3縣,代管普寧市(縣級),面積5240平方公里。人口約為620多萬人,港澳台鄉親和旅外華僑320多萬人。 由上述資料看來,潮汕三市僅14200平方公里(約10個香港大),但人口有1370萬人(未算數百萬民工),人口密度非常大。而海外港澳華僑同胞有820萬人,是名副其實的僑鄉。 若從歷史上的轄區來看潮汕範圍,則可在到清末民初上看到。當時潮州的轄縣一共有9個:就是潮安(海陽)縣、潮陽縣、揭陽縣、惠來縣、普寧縣、澄海縣、饒平縣、豐順縣、大埔縣,還有汕頭埠和南澳島。這9個縣還有汕頭和南澳的人民,歷史上統稱為潮州人。關於潮州人稱...

幾個低俗段子

內地反低俗運動的程度,與當年破四舊有一拼。不少所謂低俗笑話被丟棄,我看到可惜,隨便撿來三段: 上課,老師解釋「乳」字:就是「小」的意思。比如「乳豬」是「小豬」,「乳鴿」是「小鴿」。王小明,你用「乳」字造個句。 王小明:我家條件不太好,只能住40平米的乳房。 老師暈:這個不行換一個。 王小明:我每天上學都要跳過我家門口的一條乳溝。 老師暈:不行,再換一個。 王小明:我想不出來了,把我的乳頭都想破了。 女祕書搭上縣長的車,縣長禁不住伸手摸女祕書雪白的大腿。 女祕書問縣長:你記得鄧選第216頁第7段寫著什麼嗎?縣長臉紅,急忙收手。 回到家後,縣長迫不及待開鄧選第216頁第7段,只見上面寫到:膽子要再大點,步子要再快點...... 縣長拍腿大呼:媽呀,理論知識不強將失去多少機會啊! 詩歌《低俗》 小時候 低俗是一盤小小的磁帶 我在這頭 麗君在那頭; 後來啊 低俗是一團窄窄的紙條 我在後頭 女生在前頭; 長大後 低俗是一張薄薄的光盤 我在這頭 電視在那頭; 而現在 低俗是一條短短的信息 我在裡裏頭 警察在外頭!

西藏沙塵暴

圖片
利用有限的短假期,前些日子去了一趟西藏。在這個被稱為人間聖土的地方,停留時間那麼短,然而居然見識到了沙塵暴。怵目驚心。 秋天,風和日麗,從拉薩搭車,沿著雅魯藏布江河谷往山南地區而去。一路上,風景雖然美麗,但令我感到驚訝的是,原來拉薩及山南這一片的山陵、河谷,荒漠化得非常厲害。看看江對面,風吹起的沙塵,更是籠罩整個江岸。 一條看不到頭的沙塵帶,集結在江心沙地至半山腰的高度,沿著雅魯藏布江蔓延。 傍晚往回走的時候,我所乘搭的巴士,在經過一個山口的時候,甚至被迎面而來的一股沙塵暴,吹得完全看不到前方,能見度一米!黃沙遮天之下,巴士司機緊急煞車,等了數十秒,風力變緩,沙塵逐漸退去,我們的車才急急逃離。 雖然拉薩和山南這種屬於高原溫帶半乾旱季風氣候的地方,冬天氣候乾燥,地表裸露,歷年冬末至春季,多風沙天氣。但今年特別嚴重,夏季也少雨,導致植被覆蓋率較低,到了秋天就已經地表裸露了。 另外,有些地方或者不是因為季節性而出現。在河谷兩邊的山上,不少大小石頭已經逐漸風化成砂礫,甚至在不少山谷,從上到下出現一大片的「沙漠」,這疑似多年來逐漸演變而成,可見綠化之差,風化之強。 不過,也有人告訴我,那些黃土「沙漠」,其實是多年來從青藏其他地方吹過來的沙塵堆積而成!也有部分是河谷黃沙吹上了山!未能考證。 翻查資料,內地2年前有研究指出,1960-2000年的四十年間,西藏22個觀測站的沙塵暴統計,表明西藏高原年平均沙塵暴日數分布為西多東少,其中澤當鎮(山南地區行署所在)為年沙塵暴日數超過10天的中心,特徵是1~5月多,7~10月少。 而如今,不僅沙塵暴的出現頻率趨增,甚至出現的時間愈來愈早。10月就來了。 此前內地媒體已經報道過,隨著人類在西藏的經濟活動的加強,和草地生態系統受全球暖化影響的惡化,西沙化土地和荒漠化土地正在逐步擴大,並加快了沙塵暴和沙塵天氣的發生。藏已成全球重要的沙塵暴發源地之一。 西藏當局的統計數字顯示,西藏沙漠化土地已達21.68萬平方公里,佔全西藏土地面積的18.1%;全西藏荒漠化土地佔土地面積的36.1%。土地沙漠化和荒漠化面積僅次於新疆和內蒙古,居全國各省區第三位。而且,呈上升趨勢。 西藏的沙塵暴,還有一點更值得關注。那就是西藏的海拔高度。 這一次我在拉薩機場乘搭飛機離開, 如果曾在那裏坐過飛機起飛的人,相信也會體會到,起飛僅僅數分鐘,機長就已宣布進入巡航高度,可以...

上海弄堂之..屎尿橫飛

圖片
(← 上海人舊時這麽小便) 今天看到一則新聞很搞笑。 上海白渡路的一片數十年歷史老房子,最近經常出現屎尿袋亂飛的奇景。居民老伯說,昨天中午,他在門口休息,一袋東西從他頭頂上飛過,一道弧線落在馬路對面。頓時尿花屎塊四濺,原來是一個裝滿糞便和尿液的膠袋,十分噁心。 據説,類似事件最近接二連三,不斷在該地發生。還有行人不慎踩到黃金袋,十分不幸。 這類抛屎尿的人,很肯定是缺德的。但也有一定程度的其他誘因。 老伯說,當地舊房子因爲數十年的設計,並未考慮到獨門獨廁的問題,所以大家如厠都用馬桶,然後拿出來倒。家家戶戶掛塊布,就當廁所,幾十年如一日。或許,該戶人家懶惰,加上沒有公德心,所以隨手扔彈。 扔了一次,感覺挺方便,又順手,自然就有第二次。 上海人如厠難,舉國皆知。葉聖陶的孫子葉兆言曾寫了部名爲《關於廁所》的小説,其中講到一段真實故事。 一名年輕女子,在上海南京路逛商場時內急。由於商場廁所特少,排長龍等候,女子最後忍無可忍,睽睽眾目下失禁,尿濕褲。女子一直耿耿於懷,自尊心嚴重受挫,最後選擇了離開,到北方城市工作。她說,無法再面對那些熟悉的面孔。 類似事件,其實很多人在上海都踫到過,尿濕褲倒未必,忍尿倒是常有。 聽朋友說他十幾年前在上海的尋廁經歷,令人大長見識。 當時他們一群男學生,在遊玩,突然尿急,卻到處找不到廁所。有人提起弄堂裏都備有男士小便的馬桶,於是直奔其中一個弄堂而去,果然發現了一個石屎加磚頭做的馬桶。可是,令人尷尬的是,左右附近坐了站了一群女住戶,大媽、阿姨、小媳婦,摘菜、織毛衣、聊家常, 這如何小便?突然,就有個穿睡衣、踢拖鞋的男居民出來,只見他便拉下褲子解手,邊與旁邊的女人說家常。上下各忙,絲毫不相干擾。 由於太急,他們也學者尷尷尬尬地順次小便。 其實,這説明了上海的廁所問題,並由此延伸的生活習慣,已成爲海派文化。一切都是那麽自然。 聼一位叔叔的朋友說,文革串聯時,去過一次上海,住在江邊。至今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每天早上必被刷洗馬桶的聲音吵醒。 弄堂裏的人,放了一個晚上的馬桶,必然黃金瓊液飽滿,爲免讓其留屋整日,讓芳香繞梁不去,唯有在每日上班前,將其洗刷乾淨。而最方便的方法,則是拿到黃浦江邊、蘇州河畔,取水、刷桶、倒水,又方面又省事。 據説,上海當年洗刷馬桶的時候,爲了除惡必淨,還會加入貝殼一起刷,所以才會造成整個早上,江邊的刷桶協奏曲,如此齊整而又遠傳三數里。 ...

紹興看魯迅

圖片
此前,去了一次魯迅的故鄉浙江省紹興市。 在他的故居轉了一團,拍了一些照片。 感受不到什麽。 只不過,自小就聽説魯迅,他的文章沒有少讀,他的真正爲人卻不太懂得。 看到過一些有關他的介紹,來自内地官方口徑,自然不好全信。 也曾看到些批評魯迅的話,來自憤青和黃口兒,也不能令人服。 沒有調查研究就沒有發言權,老魔頭說的話,有時候有些道理。 不過,有個問題我倒有些體會。 爲何中國最近60年再也沒有出現魯迅式的人物? 因爲可能的「魯迅」都被當局扼殺於萌芽狀態。誰敢批評政府?無論直斥其非也好,陰陽怪氣也好,一露頭就打,一有點兒名氣和民望,隨即投入大牢。 又或者因爲,沒有一個當權者會樹立一個批評政府的人物典範。

賈平凹的《廢都》

圖片
今天上午,曾經在内地備受爭議,並且遭當局查禁16年的《廢都》,再次在西安出版,據當地媒體報道,場面之噓撼,不比1993年差,賈平凹出席簽名,寫到手軟。 這次,《廢都》是和《浮躁》、《秦腔》組成《賈平凹三部》發行的,老賈又大賺一筆。然而,確實應該他賺,因爲人家的前期策劃和付出不少。 爲了炒熱話題,上個月開始,内地已經不斷有媒體、書評人、作家,討論《廢都》重出江湖的事,又讓一些當年被查處的人、賈平凹的老友接輪露面,談當年話現在,不斷炒熱話題。然而,就是沒有主人翁賈平凹出面,據説,他「擔心炒得過熱,會導致再一次被禁!」 甚至有媒體稱,1993年的老版《廢都》,在賈迷的收藏過程中,十幾年來一路升值,現單本價格已達500元人民幣。 看到這裏,我實在忍不住感嘆,太會忽悠人了。我就有一本,請問誰肯收購? 根據内地媒體報道,賈平凹的《廢都》在1993年於《十月》雜誌連載,隨後由北京出版社出版了第一版,首印五十萬冊,後再版,由於涉及後來處罰(罰款)程度,最終賣出多少本到後來居然反而成爲該社的秘密。 1993年下半年,《廢都》即遭中共當局查禁,北京市新聞出版局圖書出版管理處根據國家新聞出版署的指示,以「格調低下,夾雜色情描寫」的名義查禁《廢都》,並處罰出版部門(好像罰了100萬元),責任編輯退休。(其實廢都被禁,還應該聯係上一些政治因素,如果聯係到六四前後知識分子的狀態,再看廢都,會發現原來真有點兒踩雷了。) 據稱,正式和半正式出版的《廢都》有一百多萬冊。而盜版大約超過了一千兩百萬冊。這不算海外版本數字。 奇怪的是,我手上的那本《廢都》,是1993年版本7月第二次印刷(第一次印刷是6月),如果按照内地媒體的報道,這本書應該在1993年12月之後就在内地市場上滅跡了。然而,我卻「幸運地」在1995年12月,於深圳新華書店買到了。 這麽說,除非新華書店大膽偷賣,否則就是根本沒有怎麽嚴禁過,更談不上查禁16年。而且這也説明,《廢都》沒這麽好賣嘛,93年印的第二版,在2年半後還沒賣完。 嗚呼,原來在中共治理下的這個時代,染上悲壯英雄色彩的「禁書」,是最好的宣傳噱頭。

急劇發展換來熱島效應——拉薩高溫

圖片
西藏氣象台數據顯示,昨日拉薩最高氣溫達30.4攝氏度,是自1951年拉薩有氣象記錄以來的最高紀錄。 進入7月以來,拉薩日高溫比往年平均值偏高達4.8攝氏度;今年7月高於28攝氏度的天數已持續14天,高溫天氣持續日數也是近40年來最多。而去年七月份最高氣溫也僅26、27攝氏度。 除了亞歐地區大氣環流活動異常外,拉薩市的高溫天氣還與該市熱島效應問題有很大關係。本月拉薩市區日最高氣溫的增加幅度4.8攝氏度,而周邊城鎮的日最高氣溫增加幅度是2、3攝氏度。 據《西藏商報》23日引述西藏氣象台分析指,西藏的熱島效應,與近年來人口規模增加、交通工具增速較快等產生熱量增多有關,而且因爲拉薩晴天多、日照時間長、太陽輻射強度大,愈來愈密集的城市建築群、瀝青和水泥路面,更容易吸收熱量,從而導致比周邊城鎮更大的熱島效應。 惡果來了。淨土逐漸沒有了。 川藏公路、滇藏公路、青藏公路、新藏公路,四條公路不及一條鐵路。往年一車車地拉人拉貨,現在一列列地進藏。開通運營3年來,青藏鐵路共運送旅客830多萬人次,貨物運輸量6221萬噸(若非08年3.14事件影響,肯定不止此數)。内地報章有一則描寫「西藏新景象」的文字,相信達賴看到了想哭: 拉薩不再那麼落後了:以拉薩飯店和崗拉梅朵酒吧為代表的商業和旅遊設施遍布大街小巷。拉薩城裏還有了手機城、建材城、家具城、汽車城、美食城等。站在拉薩電視塔上俯瞰拉薩城,只見街上公共大巴、出租汽車、觀光三輪車魚貫來往,川流不息;本地人、內地人和外國遊人摩肩接踵,熙熙攘攘。當夜幕降臨,拉薩城變得燈火通明...... 這是什麽地方?聖潔的日光城?還是珠三角紙醉金迷的東莞?還有拉薩中學生作文讚美家鄉變化的,文中介紹西城區哲蚌寺附近,夜總會、歌舞廳、酒吧遍佈,熱鬧非凡。看到這一段相信班禪也要哭了。 近年來,隨著經濟發展,内地投資投機者的進入,西藏房地產業也蓬勃起來,據説部分小區已經開發到遠至城郊數十公里處。 有報道指出 ,去年底當地一個最好的新樓盤(每平方米4000元)「嘉和麗景」開售,創下3.5小時內300多套房子即刻賣清的紀錄。 誰那麽有錢?原來此樓盤的大部分買家是政府官員和國營企業高層,甚至部分被銀行團購。他們的購房目的很明確,都是作爲退休後度假用的。據稱,這些官員大部分在成都有房,平時居住成都,夏天就到拉薩度假。官員哪來那麽前?天知道。 不過,這些官員幹部,夏天想到拉薩度假...

香港巴士太冷嗎?熱了危害更大

圖片
(蘋果日報編輯十分弱智,報道巴士車廂溫度過低的新聞,配張巴士車窗遭襲擊破碎的資料圖片) 公共交通工具、公共室内場所的溫度,最近幾年突然惹來衆多環保團體、媒體的眼光聚焦,不時拿個溫度計,做一下測量統計,然後發佈消息,譴責兩句。 年年來一次,就像今天,環保觸覺又舊話題重新多次返炒, 公佈 了一系列巴士溫度數據,又建議2巴士公司,將車廂溫度調到25攝氏度。 由於發聲者站在「人類未來」這個制高點,所以大多無人來反駁,故而樂得有空出來喊一下,增加曝光率、寫入行動歷史表,也好爲籌款活動鋪定路。 然而我想說,感官因人而異,不僅因每個人體質不同,也因生活習慣不同,連人種不同也會造成不同的溫度感受。所以呢,所謂的25、26攝氏度是人體最舒服溫度,確實值得商榷。 還有很重要的一點,可能很多人都漏掉考慮了。那就是社會治安成本。 看看大陸同胞怎麽說。北京 警方曾統計 ,每年一踏入春夏之交,隨著氣溫遞增,罪案,特別是打架鬥毆、吵架對峙等社會治安事件也隨著激增。 内地專家解釋這種情況時,詞語用得很到肉, 「情緒中暑」 。呼籲民衆在炎炎夏季小心避暑,因爲 約有16%的人 會在夏季莫名其妙地出現情緒和行為異常的「夏季情感障礙」。很多人不論相不相熟,常因爲雞毛蒜皮小事大吵特吵,繼而動武,頭破血流。過後四眼對望,想不起開頭爲了何事。 醫生說,「情緒中暑」主要是高溫天氣影響了人體下丘腦的情緒調節中樞。因爲天熱出汗增多,不注意飲水的話,人體內的電解質代謝出現障礙,就影響到了大腦神經的活動,使人煩躁不安,大動肝火。 若考慮到這個問題,回過頭來看公共交通工具的問題。 香港人多路少,公共交通自然人逼人。天熱時,若車廂不夠凍,就不能令人進入車廂後體溫很快地得到冷卻,頭腦必然發熱,此時若還要在熱悶環境下和人逼車,摩擦肯定增加,產生不滿、怨恨等情緒非常正常,吵架、打架不可避免地隨著增加,繼而暴力傷人、採取極端手段危害民衆安全的行爲,也可能被一些雞毛蒜皮點燃起來。 還有一項,在香港這個高度壓迫性的城市,處於精神亞健康的市民實在多之又多,只是平時自我得控制住,就只差一個藥引和火星來引爆。而熱,可能是其中一個重要因素。 還有一種罪案,不能忽視的性騷擾。冷熱對於性衝動有不同的影響,溫度略高的話,一來性活躍,二來頭腦克制能力減弱,三來女性露出的地方可能較多,這些都會導致擁擠的公共交通工具上的性侵犯罪案增加。 就算吵架、打人、性...

季羡林終於如願,摘掉國學大師帽子

内地著名學者季羡林遺體,昨天在北京八寶山革命公墓火化。中央電視台報道時,冠以季羡林的頭銜,可視為當局的蓋棺定論。 央視昨晚7點鐘 新聞聯播 報道: 中國共產黨優秀黨員,北京大學資深教授,國際著名東方學家、印度學家、梵語語言學家、文學翻譯家、教育家 季羡林遺體,今天在北京八寶山革命公墓火化。 看頭銜,水蛇春般長,就是沒有了此前中央官方、地方媒體、學界封給他的「國學大師」稱號。同樣, 新華社 也通用最新稱呼。然而,昨天早些時分, 新華社 、 中新社 還照樣用「國學大師」頭銜來報道季羡林。 何謂國學?國學是學否?類似問題,近些年引起不少討論。而「國學大師」這個稱謂,也已逐漸成爲富有爭議性的虛銜。雖然有人喜愛,但也有人唯恐摘之不及。季羡林就是其中一個。 很明顯,季羡林知道自己是幹什麽的。季羡林在其2007年元月上市的《病榻雜記》中,就已經要求大家「 把我頭上『國學大師』桂冠摘下來 」。 書裏面有一段解釋頭銜由來的話,說的很自然誠懇: 約摸十幾二十年前,中國的改革開放大見成效,經濟飛速發展。文化建設方面也相應地活躍起來。有一次在還沒有改建的大講堂裏開了一個什麼會,專門向同學們談國學。當時主席台上共坐著五位教授,每個人都講上一通。我是被排在第一位的,說了些什麼話,現在已忘得乾乾淨淨。《人民日報》的一位資深記者是北大校友,「於無聲處聽驚雷」,在報上寫了一篇長文《國學熱悄悄在燕園興起》。從此以後,其中四位教授,包括我在內,就被稱為「國學大師」。他們三位的國學基礎都比我強得多。他們對這一頂桂冠的想法如何,我不清楚。我自己被戴上了這一頂桂冠,卻是 渾身起雞皮疙瘩 。 可愛的老人。僅憑此項,值得懷念。 看來此次中共宣傳當局也看到了外界不少關於「國學大師」的看法,故而「從善如流」了吧。另外,今天才知道,原來季羡林還是優秀共產黨員。

「囧」和李寧

圖片
不是太長時間沒有留意國內的網站,突然發現自己落伍了,網絡的變化真的可以很快。最近在很多內地論壇上,看到一個網絡新字「囧」,稍稍了解,才知道原來這個字已經紅了一段時間。 結合字典以及內地網站的解釋,「囧」字本意是光明,通炯、冏,但由於其字型的緣故,被網民賦予新的意思:悲傷、無奈或者極為尷尬的心情。 最先起用此字形容自己者,是把「囧」字看成是一張人臉,「八」就是兩道沮喪下垂的眉毛,「口」則像極張口結舌。當一個人說「我很囧」的時候,可以想像他的那副表情完全和「囧」一樣。而「囧」字的普通話發音和「窘」完全一致,則被網民們視為配合完美。 當然,如果以為這就是「囧」的所有含義,那未免太不了解網絡了,現在,「囧」涵括的範疇非常廣闊,只需隨便搜索一下,就知道所言非虛。內地著名搜索網站百度上,輸入「囧」字,目前有一千二百多萬個搜索結果;google甚至超過二千三百萬個結果。 據說「囧」從二00六年開始就在網上出現了。目前網絡上自然有很多人利用「囧」字,現實中,「囧」字也帶來不少商機。老掉牙的新聞是湖北大學附近那家「囧奶茶店」,不太老的新聞則是香港人李寧推出的「囧」系列板鞋。這個囧鞋系列,七月份推出至今,在內地經常斷貨,受歡迎程度比外國大運動牌子更強勁。 不愧是李寧,不僅老當益壯,能表演一下凌空奔月,還有讓人想不到的地方。 李寧牌這個原先定位頗為保守、趨向大眾的牌子,如今意念如此靠前,利用了這種原先我以為只有網絡、設計等公司才會採用的符號式網絡文化,創造了讓年輕人非常受落的產品,這一手,一下子就將李寧牌和網絡一代拉近了許多,再加上奧運期間大量李寧牌廣告出街,大批運動員穿著李寧牌運動服出賽,短時間內李寧的生意肯定飆升。 而能讓創作部用此意念,也充分說明了李寧公司及李寧本人的開放性,可見,李寧牌有前途。李寧牌有限公司( 2331.HK )這個股票從四年前的2.12,升到現在的 15.5,說明李寧這個有點禿頂的前體操王子是有點辦法。雖然李寧有限公司 ( 2331.HK )最近兩個月股價有所微跌,雖然我不懂股票,但我看好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