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逃商業圍剿 北京電影製片廠拆卸




拍攝過無數聞名中外電影和劇集的北京電影製片廠(簡稱北影廠),為騰出「寶貴」地皮發展地產項目,早前開始拆遷行動。面對集體回憶即將被抹走,255名老演員、老員工憤而抗議,加上文化界、市民及媒體的關注,拆遷工作在十八大前被逼停。但隨著十八大落幕,推土機引擎隨時重啓,一場地產與文化的角力又再拉開。

進入北影廠往東北方向走,數百步後出現一條泥路,路的一邊是建築地盤,一個巨大無比的坑令人預見大型建築群即將拔地而起;另一邊是明清風情街等仿古建築群和多個紅磚建就的巨大片場,四周牆壁上畫著一個個白色的大圓圈,內書「拆」字,這種別具中國特色的符號宣告,這就是拆遷範圍了。

自從宣布拆遷後,被標上「拆」字的建築物十室九空,人迹罕至,踩踏在泥路邊上的枯黃落葉上,嚓嚓之聲清脆可聞。「領導說拆的時候,我就要搬走了。」與明清風情街一牆之隔的小院子裏,住著老北漂木工王德福,一名50多歲的山東人。

老王在北影廠工作逾10年,負責搭建佈景,參與過的電影無數。「(滿城盡帶)黃金甲你知道吧?那一大片的宮殿假景,都是我們弄的。」說起電影幕後工作,老王滔滔不絕,洋洋得意地告訴記者,臥虎藏龍很多拍攝場面,也是在他們打造的佈景下拍攝的。

北京電影製片廠是中國電影故事片生產基地之一,一部部廣為人知的作品在這裏出爐。老王工作的十年間,正是中國電影商業化的騰飛時期,惟也如此,電影文化正走入垂死暮年。

位於拆遷區中心的明清風情街鐵門緊鎖,兩隻小狗守著門口呲牙狂吠,寸步不讓。拆遷消息引起爭議後,北京當局僅確定保留其中三棟樓,但反對者要求整體保留,其中拍片逾千部的明清風情街是大家關注的重點。

記者手持掃把棍嚇走小狗,透過鐵門間隙窺探,只見往日熙熙攘攘燈光四射的明清風情街,今只剩四散的雜物、破爛的窗戶、褪色的劇照,還有斑駁的木結構建築,一陣朔風卷地而過,頓時塵霧迷蒙。不用老王搭建佈景,這裏最適合拍攝瘟疫之後。

對於拆遷的事,搓著烏黑雙手的老王顯得欲言又止:「唉,這裏是挺好,拍了那麼多片子……」說完,臉上刀刻般的皺紋聚在了一起。老王目前所住的小院是北影廠配給木工們住的,二層高木結構小樓之前擠住了十多人。隨著懷柔新影視基地建成,多數人被分配去新廠工作及居住,剩下老王一人「獨霸」整個小院,他在院裏開闢了一些菜地,自給自足。雖然對這裏的一草一木充滿感情,但作爲「資深臨時工」的他,飯碗更加重要。

和老王不同,那些退休的正式員工和老演員們,採取了相對激烈的抗議方式,走上保衛北影的前線,包括發表聯名公開信、集體舉牌抗議,呼籲當局制止強拆北影廠遺址。截至目前,北影廠所屬的中國電影集團並未作出任何承諾,官方也未明確解決方法。

告別了老王,路過明清風情街門口,落日餘暉下的白色「拆」字在黃色牆上特別耀眼,兩隻小狗又狂吠起來,仿佛記者就是來強拆的人。沿原路返經北影廠正門離開,大門拱頂站著工農兵雕塑,工人雕塑手指南方,而對正門口的一副紅底白字橫額寫著「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

有票房 沒有電影文化

北影廠的命運並非獨有,在中國銳意進行市場化改革時候,一大批著名的老牌國營電影廠早已先「走」一步。

比北影廠再早3年成立長春電影製片廠(長影廠),名氣不遑多讓,出過《白毛女》、《上甘嶺》、《董存瑞》、《英雄兒女》等一系列足以勾起幾代中國集體回憶的著名影片。但為了生存,長影廠在1998年開始賣地皮,將老廠區21公頃土地轉讓,再另圈地搞旅遊及房地産。

中國傳媒大學影視藝術學院教授趙寧宇曾直言,電影國企的再次騰飛,全部建立在出賣廠區土地的基礎上。除了北影廠、長影廠,上海電影製片廠也賣掉老上影地皮,「支撐了中國電影幾十年的三大國企,如今土地都被賣掉了」。類似情況的,還有名氣次之的西安電影製片廠、峨眉電影製片廠、珠江電影製片廠等等。無怪乎有人說,中國有了電影和票房,卻沒有了電影文化。

北影廠造星基地 拍片無數

位於北三環中路的北影廠大門口,目前每日仍有近百名北漂者冒著寒風從早到晚蹲守,準備隨時被挑中做群眾演員。在《天下無賊》飾演傻根一炮而紅的王寶強曾透露,當年自己也常在北影廠門口「守活兒幹」,最終獲馮小剛賞識。

從北影廠走出的演員、導演星光熠熠,包括劉曉慶、唐國強、趙薇,陳凱歌、陸川等,陸川得悉北影廠將被拆消息後在微博上稱感到「仿佛在拆自己的家」。導演徐向鋒也向內地媒體表示,中影的行為,是歷史的傳承在向利益低頭。

被喻為「新中國電影搖籃」的北影廠,早期拍攝了《祝福》、《林家舖子》等經典影片,文革期間僅負責拍攝4套半樣板戲。文革後拍攝名片無數,包括《邊城》、《火燒圓明園》、《末代皇帝》等,《臥虎藏龍》、《霸王別姬》、《駱駝祥子》也在此拍攝過。

廠內已關閉待拆的榮寧二府,是1987年為拍攝電影《紅樓夢》而建,爾後又成為《宰相劉羅鍋》、《還珠格格》等港人熟悉的影視劇的拍攝基地。多年來已有過百部影片在此拍攝,後來成為旅遊景點。

明清風情街展現的是具有明清風情的老北京,包括各類老字型大小鋪面、街頭雜耍的「天橋絕活」。在該處拍攝的最後一部電視劇《房戰》,2011年煞科,講述的恰好就是房地產行業的拆遷、限購等內容。而最後一部電影是8月初拍攝的微電影《輝煌》,講述一名看門老人對北影廠即將拆除的不捨。

接收民國資產 北影廠四遷其址

北影廠前身是國民政府的中央電影企業公司第三製片廠,原址在新街口,中共接收後在19494月成立北平電影製片廠,10月改現名。1954年廠址搬到安定門外小關,因為蘇聯援助,建築式樣和格局上都照搬蘇聯模式。1966年再搬到北太平莊,到1971年才搬到現址,新造曾是「亞洲第一大棚」的5000平方米特大攝影棚。

1999年北影廠併入中國電影集團,20087月中影懷柔數位基地建成,開始將北影廠搬往該處,並售出北影廠地皮。此前北京媒體透露《北影廠廠址合作建設協定主要內容》,其中規定北影廠可得到10億元的補償,舊址將建成占地面積17萬平方米、總建築面積66萬平方米的「北京益田國際夢工場」,當中包括酒店、寫字樓、購物中心及豪宅,落成後分給北影廠5萬平方米住宅。


(2012年11月)




事件發展表


2012年727--明清風情街、榮寧二府停止營業
812--北京市政府宣佈北影廠開始部分拆遷,9月底完成
82627--北京市文物局和規劃委相繼表態,北影廠的主樓、東樓和西樓已列入《北京優秀近現代建築保護名錄》,須保留
99日--255名北影廠職工和離退休人員聯名呼籲整體保留
915--數十名北影廠老演員舉牌抗議,高呼剷除腐敗、保衛北影
11月初--北影廠內多名民革黨員聯合提交「社情民意資訊」要求保留北影

留言

此網誌的熱門文章

Brooks Cascadia 16 買來看門口絕無後悔

髂脛束症候群護具(ITBS 束帶)使用體會

港版小米2s智能手機拆箱及初用體會(多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