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顯示包含「咖啡」標籤的文章

法蘭絨手沖嘗試不一樣的味道

圖片
我喝咖啡從摩卡壺開始,法式濾壓壺輔助,到後來手沖咖啡為主,摩卡壺輔助。 目前用得最多的器材是V60濾杯和 origami濾杯,配搭圓錐或蛋糕杯濾紙,梯形濾杯已經很久沒有用。 濾紙方便,口感乾淨,有助明亮風味。有時想更豐富一些,於是用法蘭絨。雖然前後工夫麻煩一些,但不得不說,味道絕對對得起付出。 如何處理法蘭絨濾布和手法,網上教學太多了。自己體驗感才是王道。

Origami 摺紙濾杯好看好用

圖片
玩Hand drip coffee 的話,很多人會注重嘗試不同器具,包括備受喜愛的日本的摺紙濾杯(Origami coffee filter cone)。 好不好用?我覺得吧,首先這個濾杯顏值高(好看),已經提升了很大的使用體驗好感。 個人使用體驗:用來手沖咖啡,如果不用波浪形烘焙濾紙(蛋糕杯),流速會比較快,需要調整咖啡豆烘焙度、研磨度、注水速度,使用熟悉後,會發現 Origami比其他V60濾杯更容易控制,因為透氣。 如果使用蛋糕杯,流速會比較非常,甚至比部分V60慢。由於濾紙是平底,對甜度萃取有幫助。 我這個玻璃下壺(分享壺)是LOVERAMICS 愛陶樂的產品,只能是兩杯份,配合摺紙濾杯剛剛好。

國產咖啡滴漏壺勉強可用

圖片
早前看到一個「YAMI」(亞米)的咖啡器具品牌,產品設計許多是「借鑑」日本知名品牌HARIO,部分九成相似,可謂五體投地式致敬。 由於設計(當然是人家設計啦)不錯,價格又便宜,於是買了一套滴漏壺,上濾杯黑色陶瓷,下壺是玻璃波浪造型。 不料用了幾次,有次在洗滌後甩水時,不慎讓濾杯碰到洗碗鋅盆,居然就碎了!十分脆弱,這種不慎情況,我購自無印良品的陶瓷濾杯不知道經受了多少次,並未出問題。 後來比對了一下,確實,無印的濾杯感覺上重一點、結實一些,YAMI濾杯似乎材質密度有些鬆,拿木材來說,就像紅木與松木的分別。 所以說,便宜還是沒好貨。今天想起這件事,特別Google了一下,才知道之前一直錯以為YAMI是台灣品牌,原來是偉大祖國的產品,廣州大正集團所出。 「YAMI」(亞米)的咖啡滴漏器具。(HKong Mag) 「YAMI」(亞米)的咖啡滴漏器具。(HKong Mag) 「YAMI」(亞米)的咖啡滴漏濾杯有3孔。(HKong Mag) 「YAMI」(亞米)的咖啡滴漏器具。(HKong Mag) 「YAMI」(亞米)的咖啡滴漏器具外包裝。(HKong Mag)

用了好幾年的便攜式手沖咖啡滴漏器

圖片
這個手沖咖啡滴漏器幾年前在日本買的,價格是香港C.S 超市的一半。買的時候感覺便宜,沒有考慮是否好用,結果真的很好用! 它有個底托,所以幾乎不用理會什麼杯子,都可以架上去,倒粉就沖,由於設計上在下垂尖端是不透的,滴漏的速度就不會太快。 用久了也會被咖啡油脂、極碎末堵塞,用洗潔精洗洗就好了。非常耐用的一款旅行用品。我用過台灣、大陸做的鐵網濾壺,無論做得多美觀,但用起來相差太遠了,沒用幾下就堵。 hkong magazine hkong magazine hkong magazine hkong magazine 兩個部件合起來就能放在大杯子上用,hkong magazine hkong magazine

用電飯煲+摩卡壺煮咖啡

圖片
相信喜歡用摩卡壺煮咖啡的朋友,有可能遇到一種情況,就是買回來的摩卡壺,壺身下部太小,不適宜直接放在煤氣爐上面煮,需要安放一塊鐵網或蒸架,麻煩。 放在電磁爐煮吧?有的人未必家中有電磁爐,有的摩卡壺未必適合使用電磁爐煮,這個時候,家裡的電飯煲就派上用場了。 只需將電飯煲內膽(煮飯那個鋁煲)取出(平時吃完飯洗碗時也會取出來啦),將裝好水、粉的摩卡壺放上去,開動電源,按煮飯鍵(喜歡慢火就選煲粥鍵囉),就可以了。就這麼簡單。 當然,咖啡萃取完畢後,電飯煲不會像煮飯一樣自動跳制,記得拿走摩卡壺和關電源哦。

BONJOUR法式濾壓壺,唉

圖片
平時家中沖咖啡器具,用得最多的是摩卡壺和法式濾壓壺,滴漏(包括越南滴漏器)反而少用,技巧不精嘛。 前幾日打爛了平時用開、購自日本的法式壺,需要補充一個。記得之前在美亞看到有得賣,價格又不貴,於是特地跑到觀塘的美亞集團展銷廳,買了一個BONJOUR法式壺,113元。 BONJOUR是美亞集團旗下其中一個廚具品牌,不算出名(所以價格便宜),從外觀看來,其廚具造工、用料似乎還不錯。 到手的BONJOUR咖啡壺是三人份的,標示台灣製造,選購時感覺還不賴,回家使用才發現,製造得不是很細緻,主要是那壺的外面鐵支架和玻璃壺身不是很貼合,扣得不緊(照片可看到有頗大的空隙),於是在倒完咖啡要洗壺的時候,當一手握壺柄,一手捏著頂上那個黑圓球拔起按壓器時,整個玻璃壺身都跟著被抽出來!不小心的話差點又爛掉一個。 解決的辦法也很簡單,就是一手按住壺蓋(不握壺柄),一手拔起按壓器。 雖然不影響使用,但這樣的造工多少會影響使用心情。特別是剛買到新東西的那種熱情似乎被冷水澆了一下。 或者再說明一下,為何選購的時候沒有發現這個問題?原因在於,展示櫃檯上的咖啡壺都是乾的呀!當時把玩,抽出插進順溜無比。可是當(回家後)壺裡有水分,加大了濾網邊緣和玻璃壺壁的摩擦力,於是一抽就整個起身。 唉,能粗用就算了。再打爛的話,就去買個不鏽鋼的法式濾壓壺了。之前在Bialetti看到有得賣,還保溫的呢。雖然看不到壺裡的咖啡,少了點法式浪漫,但估計耐用無比。

台製咖啡豆研磨器(磨豆機)——平靚正

圖片
早前去了一趟台灣,基於寶島咖啡產業之完善,不得不逛一下咖啡店和咖啡器械。其中,台北的老字號咖啡店「蜂大咖啡」值得一去。 蜂大咖啡(有關其歷史Google即可)位於成都路42號,離西門町不是很遠,走路可達。 店子裡面是喝咖啡、吃小點的地方,懷舊feel很重。店子外面收銀台周圍,是出售咖啡用具、咖啡豆以及特色零食的處所。 正當我看來看去,興趣盎然之際,老闆娘卻不大耐煩,語帶催促地問要什麼。看來他們不愁生意。當然了,地方淺窄,我也是理解的。 最後要了一個咖啡豆研磨器(磨豆機),是台灣本地製造的,用橡膠木和鋼製成,手搖式。橡膠木不是什麼貴重木材,但也耐用。這個手動磨豆機價格是500元新台幣(約120港幣),很便宜吧,在該店算不上最便宜的一款。 店裡的咖啡豆品種很多,非洲、南美的都有,然而我當然想要買台灣高山咖啡啦!可惜的是需要提前數天預定。由於產量有限,台灣咖啡豆並不便宜。 買不到心頭好,於是隨便買了一款「蜂大咖啡」豆,其實是店方混豆調配的,味道還可以,當然嘗不出什麼風味啦,日常喝來提神就是。特點是超級便宜。 用剛買的磨豆機,磨他家的豆!研磨粗細度方面,我調到還差兩格就到最細端的位置,磨出來的咖啡粉狀態和市售的摩卡壺專用粉差不多,粉也很均勻,不會出現什麼豆皮。 至於操作方面,這款磨豆機也很方便,因為是圓筒型,可以很舒服地拿在手上研磨,可以邊走動邊磨(這點很重要,在家裡有時候可以跑去看電視,或開門之類,不必放下手中研磨工作),也避免了因為接觸檯面而產生的噪音。 另外,傳說中沒有上蓋而導致彈豆的情況,在這款機器上沒出現。 最後要推介一下蜂大咖啡的零食手信,例如鳳梨酥、花生糖等,可以零賣,價格便宜,最重要的是味道比那些連鎖品牌店的還好!讓人喜出望外。

從摩卡壺氣動原理,圖解減量片的使用方法

圖片
買摩卡壺,不可能買一人份的吧,當超過一人喝咖啡的時候,要煮兩次,不僅麻煩,還不能一起品嘗剛剛煮出的咖啡,少了樂趣和情趣。 那麼配有減量片的三人份、六人份咖啡壺,就派上用場了。然而減量片怎麼用?卻莫衷一是。 結合各種說法,不外乎先放咖啡粉後放減量片(咖啡粉在粉槽下半格),還是先放減量片後放咖啡粉(咖啡粉在粉槽上半格)的問題。 另外的討論,就是減量片的錠應該是朝上,還是朝下放的問題。 說說我的看法,首先來看看摩卡壺(Moka Pot)工作原理,雖然很多人都知道,但也很多人有誤會。下圖是本人的粗劣手繪圖: 粗劣手繪圖:橙色箭嘴是空氣走向,藍色箭嘴是水走向。 摩卡壺又稱蒸汽沖煮式咖啡壺,構件很簡單,只有上壺身、粉槽、下壺身三大件;原理也很簡單,雖然是蒸汽式,但蒸汽只提供動力,沖煮萃取還是靠熱水,而非很多沒有用過的人(有用過的也未必都知道)以為是蒸汽經過咖啡粉而煮出咖啡。 摩卡壺工作原理,其實就是氣動(空氣動力的非準確縮寫)壓推熱水向上流動,只是滴漏咖啡的反方向:下壺身受熱,裏面的水產生水蒸氣,上升到下壺身沒有水的空間(我們都知道摩卡壺下壺身裝水不能超過氣壓安全閥,所以有三分一空間是空氣),水蒸氣不斷產生,產生擠壓效應;同時該空間本身的空氣也因溫度加高而膨脹(這部分的氣動能量較少)。導致下壺身的滾水被推進粉槽小管道。水不斷滾,水蒸氣不斷產生,滾水不斷被擠往上走,穿過有大量小孔的粉槽底鐵片,滲過粉槽的咖啡粉;再往上推進,穿過一樣有大量小孔的上壺身隔渣鐵片(可除下清洗的),進入上壺身的小管道,最後在小管道的末端流出。 當下壺身的水浸不到粉槽小管道時,小管道內的水被往上擠壓完畢,萃取也就完成了。在萃取的最後環節,是熱水蒸氣將粉槽內濕漉漉的咖啡粉中的咖啡向上逼出,此時就有了咖啡脂和一些汽泡(因為水分已經不多)。那麼就可以將摩卡壺從爐子上拿開了。 好,簡單說完摩卡壺的工作原理,下面來看看減量片如何用比較合理: 四種用減量片裝填咖啡粉的模式。 上面本人手繪的四種情況,左下角的那種是最不合理的,因為水蒸氣會將咖啡粉和減量片一起頂起來,那麼咖啡粉就鬆散開,無法很好地萃取。 另外上面兩種,無論是咖啡粉裝上半格還是下半格,都能夠萃取完畢。但是因為減量片的小鐵錠朝上,在強力水蒸氣不斷擠壓後,很快這個小鐵錠...

Alessi 9090 不鏽鋼摩卡壺開箱文和初體驗

圖片
請原諒我,咖啡壺也來寫開箱文。但實在是,作為平民,很少買這麼貴的咖啡壺。 而且,德國人Richard Sapper 設計的這款Alessi 9090 不鏽鋼摩卡壺,可是經典之中的經典,在我眼中就是一件藝術品(藝術商品吧),得過的大獎不用說了,被紐約現代美術館永久典藏的威水也不用說了(隨便都能從google搜到),就說它從上世紀70年代推出至今,仍然能備受喜愛,款式長青,用現在的眼光來看,毫不過時。 今天在銅鑼灣sogo看到Alessi專賣店搞母親節特價(八折),思前想後,狠下決心買了一個三人份的Alessi 9090回家。肉赤,而且也肯定比歐洲賣得貴,甚至台灣或者網購也便宜點,但是,我就喜歡在專賣店買東西。心安。 Bialetti是摩卡壺的始祖,我也有一個(平民商品,就沒有寫開箱文),當然好用。不過嘛,Alessi是將它精品化。大家可以將兩者放在一起,就會發現有差異了。 人總是有追求的,漂亮的東西,用起來心情也舒坦點。味道嘛,好喝就行。 另外,Alessi的鋁質摩卡壺,其實也不算貴,如圖1下方的摩卡壺,3人份打完折也是四百多元港幣。 銅鑼灣sogo廚具部的 Alessi店打折,9090系列摩卡壺有三個分量。 買了回家。盒子正面,寫明大師 Richard Sapper 作品。 Richard Sapper ,老人家真厲害。 打開盒子,現在的包裝已經附上二維碼,手機一拍就可以上他家的網站看介紹。 拿出來咖啡壺,有個膠袋包裝,還有說明書,沒有中文。 美麗的藝術品上手,愛不釋手。握手位置剛剛好。 壺身的貼紙寫明是紐約現代美術館典藏品。 壺底中間寫明了用18/10高級不鏽鋼製作,具有更強抗腐蝕和抗氧化能力。並標示是意大利製造。另外,這種十字形壺底是後來改進的,為更好適應電磁爐。1人份的那款還是同心圓底,據說很多人喜歡,認為舊版好收藏。 蓋子就像一面圓鏡子,輕輕一按即可打開。各方面的細節都很細緻,左邊的壺嘴是倒三角形。 壺柄四十五度向上一拉,即可拉開。這是革命性設計,打破了摩卡壺老是要旋轉擰開的麻煩。 掀開可見,上下壺身靠兩片鐵塊結合(很怕鑲得唔好以後會斷開,估計不會) 附送減量片,暫時還沒用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