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顯示包含「跑鞋」標籤的文章

越野跑鞋一流的TOPO卻在大降價

圖片
我的跑鞋陣營裏面,一直都有Topo Athletic 的存在。它是十分不錯的越野跑鞋(近年路跑也有不少款)牌子,特別是基於其老闆與Vibram的關係,令之成為大底使用Vibram的最便宜越野鞋。(Topo創業歷史可搜尋)  Vibram有多好? 用過就知道。 從個人感受來說,Topo 跑鞋寬鞋楦、中底Q彈反饋佳、前後小落差,Vibram 大底再加分,十分適合本人。 不過,最近逛跑鞋店時,看到越來越多店鋪對這個牌子大減價,看來是賣不出去了,可能是Topo Athletic 鞋子的外觀設計一直比較不那麼時尚,加上疫情結束後戶外活動風降溫,連Hoka 都在減價,更少人會來買Topo。 想起之前另一個美國跑鞋牌子Brooks 也是很不錯(在市面以路跑鞋為多),資深跑友都懂,但也是因為其貌不揚,目前在香港市場已經越來越少見了。   雖然目前價格十分划算,但繼續賤賣,也等於宣告市場前景,真希望Topo 還可以繼續生存下去,讓大家還有得選擇。

Brooks Cascadia 16 買來看門口絕無後悔

圖片
↑Brooks Cascadia 系列越野鞋被列入我的購物清單已經很久。 久聞大名,一直想買Cascadia系列,之前一段時間在鞋櫃為它預留了位置,原因有二:經典、便宜。 直至試上腳,發現鞋頭對我來說太窄(沒看到寬版),只好沮喪放棄,選擇投入Altra 和Topo懷抱。 這對Cascadia 16 是為兒子挑選的,他上腳之後也是讚譽有加。 具體評測無須多言,而且近年型號愈來愈好看。只能說,幾百元買對Cascadia 看門口,無論跑山還是行山,絕對應付有餘。前提是,腳型適合😭

第一對TOPO Athletic 山鞋

圖片
↑其實這對TERRAVENTURE 3已經跑了不少山路,鞋是去年買的,照片也是新鞋落地第一次試跑時所拍。 【不負責任評測】一直想試TOPO Athletic的山鞋,不僅受其擁有V底而高性價比吸引,更看中它闊頭、低落差的設計。 為何選TERRAVENTURE 這個系列?一來是價格最低,二來是設計和用料比得上專業鞋,只是薄底一些。但跑山不就是需要腳底觸感和輕巧嗎? 穿著多次,滿是樹根、碎石的山徑,或者泥土硬化、石屎地面,都無問題,特別是V底的防滑能力名不虛傳,自我感覺彷如飛躍羚羊(稍稍誇大),跑得很歡快。 中底雖然薄一點,其實也有一定的緩衝,不至於硬掘地面。不過,試過一次跑較長路途山徑後,足底筋膜有抗議..... 細節方面,透氣性能良好,腳趾自由;鞋帶很啜實,綁好就不用擔心會散開,這一點是與Altra 作對比。 總體而言是一對看家山鞋。行山、涉澗也可以。

Brooks Caldera3舒服而有點不踏實

圖片
因為試過用路跑鞋(brooks ghost)跑山徑,發覺必須找山鞋。早前一直想買Brooks出名的越野鞋Cascadia系列,陰差陽錯發現後進系列Caldera大降價,貪便宜於是買了上一代產品Brooks Caldera 3。 雖然是山鞋,但Caldera很明顯適合路跑。首幾次試都沒有去跑山,是因為疫情正旺,家附近的山路都是人⋯⋯ 於是就在有起伏的公路、海濱等地跑了幾次,可能新鞋有新鮮作用,速度都快了。 Caldera 確實是很有彈力,應該是想在厚底潮流分杯羹,不過似乎有點前後不靠岸,不夠輕、不夠透氣,也感覺不夠穩定,鞋頭又窄。 當然,作為普通輕鬆跑一下還是足夠稱職,就像踩一塊麵包出街。

遲大到的Brooks Ghost體驗

圖片
本文本應該很早就寫,因為我體驗的Brooks Ghost 10是幾年前產品,而且已經退役,在跑了超過500km的時候,大底甩開,只好送它上路。 不過我覺得,Ghost系列一脈相承,相差幾代,不等於技術更新換代多少,所以,遲到也不算過時😅。 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是剛買不久,就穿新鞋的ghost參加北潭涌到萬宜水庫的10km賽(成績就免講啦),這段路有起伏,最後回程衝刺時是很長一段下坡,ghost中底的緩衝充分體現,特別是後跟的彈性十足,完全可以抵住我0.0XX公噸體重的衝擊力。 brooks ghost確實是一款各方面經過平衡的款,適合大多數要求,除了緩衝好,穩定、透氣、重量、耐用、防滑等等性能都合格。但也因此,當我想要向某個方面有更多要求,比如更輕巧,比如落差更小,它就達不到要求。 結論,brooks ghost是跑步入門者必選不後悔的一款鞋。價格也親民,那次我在某店打折時買了情侶裝,分別399、299HKD。

另類跑鞋Altra和Hoka

圖片
最近開始嘗試Altra和Hoka 這兩個牌子的跑鞋,它們從冷門另類,已經逐漸成為跑者們喜愛之列。 簡單而言,Hoka絕對是慢跑、舒適放鬆的首選,當然它也有可以讓你快速奔放的系列。 我買的是最入門、簡化版的Rincon,價格也是最便宜。這對鞋子輕、透氣,跑起來算是挺舒適。不過相較而言,感覺反彈力方面比較一般,中底比Saucony Kinvara稍硬,為何和Kinvara比較?因為我覺得Hoka Rincon 就是Kinvara的加厚版,都是十分輕便,前後落差也差不多(4、5mm),我很喜歡Kinvara,每次都令你加快速度,但是嫌它中底緩衝不夠,10K外就踩到底了,而且也不耐穿。 至於Altra,原本是山鞋為主,現在也開始搶佔路跑市場。我買Altra Torin 3.5,沒有買系列4,是因為這對鞋子大特價,4折。 因為已經轉前掌落地幾年,所以對那些中底前薄後高的鞋子很不滿意,跑起來發現Altra零落差確實很適合前掌跑,加上它的中底用料與眾不同,有一種陰韌的感覺,每次跑完長課,走路放鬆時,仍能感受到有彈力。 不得不提的是Altra的大頭,鞋楦廣闊天地任你五大腳趾肆意伸展,這還其次,重要的是落地十分穩健,不怕地面不平而扭傷。

新試零落差Altra路跑鞋

圖片
找了好幾天,今日(2019年12月11日)終於給我找到一家還有Altra Torin 餘貨的地方,太開心了,先po相片,試跑幾天再講講體會。 Altra Torin 3.5 鞋頭可見比較闊。(HKong Mag) Altra Torin 3.5 零落差。(HKong Mag) Altra Torin 3.5 鞋底闊大,落地穩妥。(HKong Mag) Altra Torin 3.5 現在已經很難在市面買到。(HKong Mag) 上圖:Altra Torin 3.5和Saucony Kinvara(左)的比較 (2019.12.12更新)講述第一次試用體會之前,先說說買鞋過程,之前聽說很多山跑店推介Altra,以為路跑鞋款應該也有,不料找了好幾家店都沒有再進貨(Torin等系列),估計是銷路太差勁,零落差不是人人合用。 買鞋這天剛好經過九龍灣,於是走多兩步,去一家工廠樓上店找找。這家店是首次去,赫然發現寶礦,品牌不多,但品種齊全,都是我喜歡的品牌和類型,更重要的是價格十分宜人,不少是長期處於半價狀態(我還買了長袖跑衫和小腰包,大牌子,半價和三折)。 當時我看了一下,他們Altra山鞋不少,但是路跑鞋只有escalante和另一款(忘記了),問問有沒有厚底一點的,店員說有一款Torin 3.5斷碼,拿來一看,其實是最大眾的碼,而且剛好我合穿,4xx元港幣的價格,立即要了。順便說一下,Torin 已經出到4.0,但市面上很難找到了。 放工隨即試跑一下。最近迷上通勤跑,每天下班提前下車,跑5km回家。發現比之前跑一休一(每週二三次)、每次10km的跑法更加輕鬆,更加有興趣跑,身體鍛鍊效果也更好。現在每週休息一天,週末長課。 Altra Torin 3.5 上腳體會,合腳,走路時腳板感受到Q彈的感覺,別被騙了,這不是中底的反饋,而是來自是那片鞋墊,讓人一上腳就很舒服,實際效果並不大。這個鞋墊讓我想起剛開始穿asics GT2000時,也是這個感覺,其實也是鞋墊,但當時不知道,十分驚豔。 Altra Torin 3.5跑起來很穩妥,雖然後跟穩定性並不是很強,但因為是闊腳板鞋底設計,加上零落差,中前掌落地跑時感覺穩定性很好,落地面積增加,對地面不平幾乎不用在意。 由於穿了兩代saucony kin...

NB Fresh Foam 1080 透氣性絕佳

圖片
買了New Balance Fresh Foam 1080 有一年半時間,雖然穿的時間不算太多,但也跑了好幾次,平時出街和休閒用也挺多次,現在才來寫體驗,似乎比較公道。 New Balance Fresh Foam 1080 外表比較笨重。 優點:中底彈性十足,非常舒服而且反饋良好;鞋楦寬度足夠,腳趾自由解放;最重點是,透氣性一流! 缺點:比較重,跑長途和跑上坡路就感受到;鞋後跟太低,沒能好好包裹。 因為它的缺點,使用一次後就不想用來跑。但是它很適合休閒穿,所以後來幾乎只是用來去戶外休閒,逛街很舒服。 後來有一次要非常熱的地方出差,想在出差期間趁機跑步,挑來挑去(5對跑鞋服役),選了New Balance Fresh Foam 1080 ,貪它穿著舒服,特別是鞋楦比較大,不會走路一整天後有不適。 當時一天要換兩次衣服,毫不誇張,每次一出戶外就渾身大汗,上冷氣車或者進入有冷氣的室內,必須先換乾衫,否則怕感冒或黏得很不舒服。但是整個行程,襪子可以一天穿到晚!這在以往是不可想像的,因為我也有腳汗。 由此可見,這對New Balance Fresh Foam 1080 的透氣性有多強。不用介紹什麼科技什麼布料,只需從鞋子內部看,就可看到其透光性有多麼強!其他跑鞋沒有一對這樣的,鞋楦裏居然是光猛的。 所以雖然這對鞋子跑步一般,但是出差一流,可以保護雙腳,又適合來一段慢跑。而且在體力不太好時,這對鞋底面積寬廣的跑鞋,落地十分穩健,適合無目的健身慢跑。 剛買New Balance Fresh Foam 1080 時拍攝的。 用了自家的Fresh Foam 物料。 New Balance Fresh Foam 1080  造型還可以,不難看。 從鞋子內部看,外面的光直接透進來。

用來出街好過跑步——ASICS DynaFlyte 1 體會

圖片
ASICS DynaFlyte 1 設計比該牌子過往時尚多了。 大熱天,這對鞋子有點火辣——說的不是顏色,是內櫳散熱差,雙腳火辣辣。 型號為DynaFlyte 1的ASICS(亞瑟士)路跑訓練鞋,是2016年推出的款,當時是ASICS最輕的緩震訓練跑鞋,也是首次以ASICS最新緩震技術FlyteFoam作中底的鞋款。 我是前幾個月在ASICS 專賣店大減價的時候買入的,基本上這款鞋和2017年推出的DynaFlyte 2除了外觀,試穿的時候沒有多大分別。 不過從顏值來說,第一代已經是大突破,比ASICS以往的奇特配色時尚了一世紀;而第二代則更加進一步,簡直是時尚街款了。 實際穿著試跑,DynaFlyte 1由於鞋楦前部分較窄,雖然採用絨面網布,彈性挺好,但腳掌還是有些無法自由伸展的感覺,跑步的時候沒有 GT-2000 舒服。 至於中底,新物料FlyteFoam配合將GEL埋在後跟中間的處理方式,走路感覺非常不錯,彈性和緩衝恰到好處。自我感覺,如果跑5公里的話,穿它十分適合;但在6公里開始,就似乎踩在一堆舊報紙上了,彈性感覺不太到。 缺點方面,除了比saucony、美津濃的重,大底較硬落地有聲,回彈也不算迅速,最難受的是散熱太差。 唉,看在ASICS用心改變另類配色的努力上,這系列鞋子還是值得擁有的,起碼跟上日本的時尚文化,可以用來逛街,加間中小跑。 當然它除了外觀也有其他優點,在保護性方面,沒有丟掉ASICS的傳統強項。所以最好是穿去旅遊,或者上班,這樣子隨時想跑就能跑。 鞋底寫明gel在後跟。 可以看到鞋頭較尖。

使用四大牌子跑鞋的一點經驗

圖片
New Balance、Brooks、Asics、Saucony 不同型號的跑鞋。 【選跑鞋的一點經驗】 圖片顯示的,是目前輪流被我踩在腳下的四對跑鞋。也是所謂四大跑鞋牌子(New Balance、Brooks、Asics、Saucony)。 我買跑鞋都沒有太大目的,就是各樣嘗試一下,這四對鞋子中,按照避震(緩衝)能力排的話,依順序是: 上左New Balance Fresh Foam 1080 -> 上右Brooks Ravenna ->下左 Asics GT2000 ->下右 Saucony Kinvara 這四個牌子各有其特點,他們不同系列也各不相同,所以我只能按照自己對圖片中的四對鞋子使用體驗來分享。比如NB 1080的緩衝一流,踩上去彈力十足,用台灣話是很Q的感覺。 Brooks Ravenna 中底有點硬,但它家的DNA技術,遇衝擊越大、反作用力越強,我買它是為了跑上下坡多的香港沿山公路。 Asics GT2000 是非常受歡迎的一個系列,因為無論是緩衝還是輕便度,它都屬於中間,既有軟軟的舒服感受,又有足夠的支撐,特別是後跟包裹、整鞋做工,這對鞋子做得最好。但是跑沿山公路時,幾公里後,腳板 就簡直是 直接踩在地上的感覺了,所以才買Brooks。 Saucony Kinvara 我買的是第六代,目前第9代估計就快推出。雖然第六代中底沒有備受好評的黑科技everun物料,但這對鞋子是我的最愛。當初選購的時候,剛穿上腳,感覺它就像發泡膠底的跑鞋(彷如Crocs涼鞋縫上布),後跟基本沒有保護性,很怕會崴腳。但是跑了第一次,被它嚇到了,10公里快了10分鐘!還以為手上的Garmin手錶出錯。 目前的使用習慣,NB 1080幾乎只是用來去戶外休閒,因為太重,而且後跟位置很淺,但逛街就很舒服;Brooks 是跑山路用;在我想輕輕鬆鬆跑一下,就用GT2000,很舒服的一對鞋子;一般來說,路跑只會選擇 Kinvara,輕快如風,腳無一物。 當然,駕馭Saucony...

平買saucony kinvara 6,一試愛上

圖片
saucony的kinvara很便宜。 有一天發現,沒穿過saucony(索康尼)的鞋子,路過一家連鎖運動用品時,就去看看saucony的跑鞋,挑了一對挺醜的(因為便宜,200多元港幣)試試,感覺很輕巧,腳底柔軟,於是就買了回家。 這對Saucony Kinvara 我買的是第六代,慢了人家兩三代。雖然第六代中底沒有備受好評的黑科技everun物料,但穿起來跑幾次,就成為某段時期的我的最愛。 剛開始試穿時,彷如Crocs涼鞋縫上布的感覺,後跟基本沒有保護。但它的輕巧是無與倫比,第一次試跑被它嚇到,10公里快了10分鐘!還以為手上的Garmin手錶出錯。 後來穿多了,發現沒有保護確實需要堅實的體力才能應付,一旦身體狀況不怎麼樣,就會有毛病出來。包括有一次足底筋膜出問題。 但是kinvara系列是絕對值得買一對放在家裏的,可以作為比賽用,也可以在你忽然發現今天狀況很不錯想爽快跑一次的時候派上用場。重點是,無論新款舊款,都便宜。 kinvara6中底是EVA+,大底只有一點橡膠。保持輕量。 kinvara6的配色和確實挺醜。 選購跑鞋有一點注意,就是必須親自試。Saucony 系列偏小,買時要大半碼,但也最好自己上腳才知道。

資料:美國跑鞋界大哥BROOKS

BROOKS是美國一百多年歷史的專業慢跑品牌,成立於1914年,總部在西雅圖,為股神華倫.巴菲特所擁有的波克夏.哈薩威公司(Berkshire Hathaway)旗下子公司。BROOKS的品牌精神是Run Happy,並以此為品牌存在的宗旨,帶領人們從跑步中獲得快樂與健康,從而擁有不一樣的生活。 BROOKS的銷售網路遍及全球,致力研發和設計跑者所需的高端機能鞋款、服飾,及配件。BROOKS以幫助不同的跑者都能達到「Run Happy快樂跑」的目標為設計理念,創造出世界領先技術的科技產品。 BROOKS依跑者常見的不同腳型,設計三種平台-直線平台、一般平台、與曲線平台,更專為亞洲人較寬的腳型,開發出4E寬楦、及低足弓專用鞋款。 在環保方面,BROOKS研發出第一雙可被土壤生物分解利用的跑鞋中底材質-BioMoGo;更研發出「DNA智慧避震科技」,可以根據跑者的體重,提供不同避震效果的鞋底,提供不同性別與體型,需要不同避震效果的解決方案。 不過,保護、避震性能良好的BROOKS,鞋身重量也一直較重,很少輕量型,可能是Run Happy的概念在於享受跑步過程吧。

初試美國老牌跑鞋Brooks的RAVENNA 6

圖片
上個月穿上跑鞋ASICS GT-2000 4 後,跑步輕鬆了許多,膝蓋再也沒有疼痛過,每次跑步里程也從5公里,增加到10公里。 到了10公里的末段,總感覺ASICS GT-2000 4的GEL避震是足夠了,但似乎無法提供足夠的反彈力,而且似乎有一踩到底的錯覺。 可能自身體重問題吧,於是有心找一對反彈力好點(鞋底硬一點)的跑鞋試試。 於是又到買ASICS GT-2000 4的那家跑鞋專門店,發現Brooks在做特價,於是在店內試了兩對款式,最終買下RAVENNA 6(原價950元港幣,特價549元)。 Brooks的RAVENNA 6的外觀很一般。(好康) 不買店員推介的Brooks LAUNCH 2,雖然便宜將近100元,但穿上腳的感覺是輕巧,卻對腳後跟的包裹性不是很足夠。另外本來想買大名鼎鼎的Ghost 系列,可惜暫時男款沒有貨。 Brooks在美國可是鼎鼎有名( 看介紹 ),可是在香港不為大眾熟悉,很多運動鞋店的Brooks專櫃在鋪塵、特價也乏人問津,導致在香港很難買到Brooks的新款,包括RAVENNA 7 ,也愈來愈少店家賣這個牌子。 Brooks的RAVENNA 6的科技在於鞋底。(好康) 專為一般路跑準備的RAVENNA 6 屬於避震和反彈的結合,雖然是去年的產品,但並不代表它的科技已經過時。在Brooks官網的介紹中,形容RAVENNA 6「彈力十足」、「反應靈敏」,擁有「超快速從腳跟到腳趾的步伐轉換及明顯的能量回饋」的特性。 網站聲稱,RAVENNA 6提供最大量支撐性,幫助身體保持有效率的前進。RAVENNA 6鞋底高低差10mm,讓跑者很自然地使用中前掌落地。升級後的前腳掌校正,提升了能量回饋。 Diagonal Rollbar (DRB) 足弓穩定片能提供最佳的支撐,來改善走路的過度內翻;中足部位轉換區及分段式防震墊提供更快的步伐轉換;Omega Flex Grooves 彈性溝槽設計,強化前腳掌曲折的靈活度,增強避震效果;鞋面採用控制水分的網布,讓雙腳保持乾燥清爽...... Brooks LAUNCH 2較具時尚感。 當然,少不了Brooks特有的BioMoGo DNA 中底科技,提供了舒適而根據落地力度不同而「只能」調整的避震緩衝。這是最吸引我的地方,以及最誘使我買該牌子的因素...

跑鞋ASICS GT-2000 4 體驗:渾然無物的護駕(非開箱文)

圖片
向來最討厭跑步,第一因為枯燥,第二不夠氣。人最基本的技能是呼吸,但對於跑步,若不懂從最簡單的氣息調勻入手,1000米也會喘得睡地上。 以往一直獨鍾籃球,對於運動鞋,也獨愛nike。說實在,nike的籃球鞋(特別是Jordan系列)確實做得不錯。 然而年齡增大,膝蓋無法再經受磨損,彈跳力等各方面也不足,籃球打不動了。為了提高肺活量,就只好選擇了老人小孩都能進行的運動:跑。 要跑步,就要有裝備,跑過才知道不簡單:跑鞋和跑步襪子、快乾運動衣褲、緊身衣褲、導汗頭巾、跑步智能錶、跑步腰包或腰帶包或手機臂包、跑步app和藍芽耳機、跑步太陽眼鏡,甚至於內衣褲,冬天還要有輕薄保暖風衣......(跑步場所是另外一大問題) 這些裝備,要用多少全在乎個人,但是跑著跑著會發現,有很多東西有了會更好。 當然了,跑鞋是最起碼最重要的裝備。 由於長年不跑步,剛開始時,跑800米就很累。我採取隔天跑步,速度放慢,主要練習調勻呼吸,1個月後,每次跑5000米(約30分鐘),自我感覺進步不錯。 隨著跑步路程的增加,跑鞋的重要性顯現出來了——膝蓋疼。而我也很明白自己的跑鞋(adidas普通跑鞋款)用來逛街還可以,用來跑步就太對不起膝蓋了。 上網猛刨各路神仙文章,最後決定相信大眾眼光,在ASICS(亞瑟士) GT-2000 4和MIZUNO(美津濃)Wave Rider 19(Mizuno Wave Rider  20 已經上市,但在香港一般商店還沒看到 )之間選擇,因為據說這兩款是平民跑鞋界的長青款,賣得最好。 香港買跑鞋很方便,不用去波鞋街(雖然會找到特價,但人逼人,空氣混濁,還要付出車資),在家樓下的普通連鎖跑鞋店就有ASICS、Mizuno、NewBalance、Saucony出售,當然也有Adidas、Nike、Puma、Reebok等牌子,甚至於Brooks(少人認識的美國好牌子,長時間搞特價)也進了不少專業跑鞋款。 對比了一下價格,GT-2000 4可能太好賣了,只是打九折,855元港幣;本來就便宜的Wave Rider 19估計因為第20代已經推出,打折幅度還多一點,賣650元港幣左右。 ASICS GT-2000 4的螢光黃色十分出眾。(好康) 兩鞋各仔細試了一下,不用考慮,立即付款買ASICS GT-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