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顯示包含「購物買嘢」標籤的文章

12元店的跑步警示燈

圖片
很長一段時間,有晚上下班後通勤跑的習慣,其中一半路途是在路邊跑,需要間中跑出馬路、穿越馬路,因此警示燈是夜跑的必要裝備。 之前在戶外用品店買了一個跑步警示燈,小巧,可扣在褲頭、帶子、袋子上,用兩顆紐扣電,可以長亮/短閃/高頻短閃,選了綠色,接近100元港幣。 燈子挺好用,不過忘了不防水,在一次滂沱大雨後失靈了。 後來在某連鎖12元店看到單車警示器(車尾燈),發現其實跟跑步警示燈差不多,只是大一點重一點,用兩個小筆芯電,功能一樣,閃法也相同,燈光紅色。 於是買了一個,12元太划算了,爛了也不心痛。

Brooks Caldera3舒服而有點不踏實

圖片
因為試過用路跑鞋(brooks ghost)跑山徑,發覺必須找山鞋。早前一直想買Brooks出名的越野鞋Cascadia系列,陰差陽錯發現後進系列Caldera大降價,貪便宜於是買了上一代產品Brooks Caldera 3。 雖然是山鞋,但Caldera很明顯適合路跑。首幾次試都沒有去跑山,是因為疫情正旺,家附近的山路都是人⋯⋯ 於是就在有起伏的公路、海濱等地跑了幾次,可能新鞋有新鮮作用,速度都快了。 Caldera 確實是很有彈力,應該是想在厚底潮流分杯羹,不過似乎有點前後不靠岸,不夠輕、不夠透氣,也感覺不夠穩定,鞋頭又窄。 當然,作為普通輕鬆跑一下還是足夠稱職,就像踩一塊麵包出街。

遲大到的Brooks Ghost體驗

圖片
本文本應該很早就寫,因為我體驗的Brooks Ghost 10是幾年前產品,而且已經退役,在跑了超過500km的時候,大底甩開,只好送它上路。 不過我覺得,Ghost系列一脈相承,相差幾代,不等於技術更新換代多少,所以,遲到也不算過時😅。 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是剛買不久,就穿新鞋的ghost參加北潭涌到萬宜水庫的10km賽(成績就免講啦),這段路有起伏,最後回程衝刺時是很長一段下坡,ghost中底的緩衝充分體現,特別是後跟的彈性十足,完全可以抵住我0.0XX公噸體重的衝擊力。 brooks ghost確實是一款各方面經過平衡的款,適合大多數要求,除了緩衝好,穩定、透氣、重量、耐用、防滑等等性能都合格。但也因此,當我想要向某個方面有更多要求,比如更輕巧,比如落差更小,它就達不到要求。 結論,brooks ghost是跑步入門者必選不後悔的一款鞋。價格也親民,那次我在某店打折時買了情侶裝,分別399、299HKD。

新試零落差Altra路跑鞋

圖片
找了好幾天,今日(2019年12月11日)終於給我找到一家還有Altra Torin 餘貨的地方,太開心了,先po相片,試跑幾天再講講體會。 Altra Torin 3.5 鞋頭可見比較闊。(HKong Mag) Altra Torin 3.5 零落差。(HKong Mag) Altra Torin 3.5 鞋底闊大,落地穩妥。(HKong Mag) Altra Torin 3.5 現在已經很難在市面買到。(HKong Mag) 上圖:Altra Torin 3.5和Saucony Kinvara(左)的比較 (2019.12.12更新)講述第一次試用體會之前,先說說買鞋過程,之前聽說很多山跑店推介Altra,以為路跑鞋款應該也有,不料找了好幾家店都沒有再進貨(Torin等系列),估計是銷路太差勁,零落差不是人人合用。 買鞋這天剛好經過九龍灣,於是走多兩步,去一家工廠樓上店找找。這家店是首次去,赫然發現寶礦,品牌不多,但品種齊全,都是我喜歡的品牌和類型,更重要的是價格十分宜人,不少是長期處於半價狀態(我還買了長袖跑衫和小腰包,大牌子,半價和三折)。 當時我看了一下,他們Altra山鞋不少,但是路跑鞋只有escalante和另一款(忘記了),問問有沒有厚底一點的,店員說有一款Torin 3.5斷碼,拿來一看,其實是最大眾的碼,而且剛好我合穿,4xx元港幣的價格,立即要了。順便說一下,Torin 已經出到4.0,但市面上很難找到了。 放工隨即試跑一下。最近迷上通勤跑,每天下班提前下車,跑5km回家。發現比之前跑一休一(每週二三次)、每次10km的跑法更加輕鬆,更加有興趣跑,身體鍛鍊效果也更好。現在每週休息一天,週末長課。 Altra Torin 3.5 上腳體會,合腳,走路時腳板感受到Q彈的感覺,別被騙了,這不是中底的反饋,而是來自是那片鞋墊,讓人一上腳就很舒服,實際效果並不大。這個鞋墊讓我想起剛開始穿asics GT2000時,也是這個感覺,其實也是鞋墊,但當時不知道,十分驚豔。 Altra Torin 3.5跑起來很穩妥,雖然後跟穩定性並不是很強,但因為是闊腳板鞋底設計,加上零落差,中前掌落地跑時感覺穩定性很好,落地面積增加,對地面不平幾乎不用在意。 由於穿了兩代saucony kin...

輕巧Nitecore頭燈不耐用

圖片
大約一年前買的 NITECORE(奈特科爾)一個非常小型的頭燈(當然也可做腰燈、胸燈),貪其輕巧之餘LED又夠光,而且是充電式,充一次可以跑很久,幾乎會忘了要充電。 這個燈有三級光暗調節,不必長按開關,一按就亮,不斷按下循環變光暗。長按開關的位置,則可變成自動不斷閃爍三短三長的SOS,設計上無可挑剔,可惜工程塑料不太優良,這幾天斷掉了,只能變成不太好拿的手電筒(汗)。 NITECORE是廣州品牌,質量還是不錯的,設計上近年拿了不少國際獎項,在香港的跑步、越野用品店都能看到其電筒(相當光猛)、頭燈、照明設備,外觀和製造細節都做得不錯,只是希望質量一樣可靠吧。

國產咖啡滴漏壺勉強可用

圖片
早前看到一個「YAMI」(亞米)的咖啡器具品牌,產品設計許多是「借鑑」日本知名品牌HARIO,部分九成相似,可謂五體投地式致敬。 由於設計(當然是人家設計啦)不錯,價格又便宜,於是買了一套滴漏壺,上濾杯黑色陶瓷,下壺是玻璃波浪造型。 不料用了幾次,有次在洗滌後甩水時,不慎讓濾杯碰到洗碗鋅盆,居然就碎了!十分脆弱,這種不慎情況,我購自無印良品的陶瓷濾杯不知道經受了多少次,並未出問題。 後來比對了一下,確實,無印的濾杯感覺上重一點、結實一些,YAMI濾杯似乎材質密度有些鬆,拿木材來說,就像紅木與松木的分別。 所以說,便宜還是沒好貨。今天想起這件事,特別Google了一下,才知道之前一直錯以為YAMI是台灣品牌,原來是偉大祖國的產品,廣州大正集團所出。 「YAMI」(亞米)的咖啡滴漏器具。(HKong Mag) 「YAMI」(亞米)的咖啡滴漏器具。(HKong Mag) 「YAMI」(亞米)的咖啡滴漏濾杯有3孔。(HKong Mag) 「YAMI」(亞米)的咖啡滴漏器具。(HKong Mag) 「YAMI」(亞米)的咖啡滴漏器具外包裝。(HKong Mag)

街拍背囊集郵

圖片
喜歡背包,看到街上別人的背囊都會想拍下來,以後參考自己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