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旗轎車鹹魚能翻身嗎
從1958年誕生至今,紅旗是中國民族品牌的一面旗幟,保住「紅旗不倒」也成了一汽的政治任務。 要保住這個不賺錢的品牌,最多是補貼而已,因為紅旗汽車產銷量不多;如果要讓紅旗插穩在豪華車市場上,難度很難想像。 靠民族尊嚴、官車效應是否能行得通,還需時日檢驗。 內地早年的民族輕重工業得以「成功」,其實是在以農業支持工業的計劃經濟時代,不惜工本製造出了一些高端產品,但一到市場化即招架不住。 當中的失敗例子不得不提照相機工業。 1956年起,全國各地集中最強力量在十幾年內發展了數十個相機品牌,例如仿製瑞典哈蘇(Hasselblad)500C的東風牌120型相機,仿製萊卡(Leica)M3的紅旗20旁軸相機 等,質量極佳,目前是收藏界精品。 這種不計工本製造的方式,注定無法抵禦市場化浪潮。 改革開放後,各相機廠因體制、技術和資金等問題陸續倒閉,剩下的上海海鷗和江西鳳凰,因技術成熟且相對廉宜,獨霸內地市場。 然而到1990年代的電子相機時代,海鷗、鳳凰無法追上外間技術步伐,輝煌不再。 目前兩廠已轉產光學儀器或一些低端攝影配件。 數碼年代則幾乎沒有國產相機的生存空間。 國產相機工業沉屙難起,與眾多國企病因一致:機構臃腫、作風官僚、缺乏改革創新精神、管理能力低下,拒絕與用戶溝通。 而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則加快了它們的消亡速度。 民族尊嚴是否能喚起人們消費? 內地近年多次反日浪潮中,愛國民眾上街遊行,但若以軟件分析他們上載到互聯網的圖片Exif信息,則大多是日本品牌相機所攝。 拍攝者解嘲說這是「以日制日」。 靠借鑑蘇聯、德國、日本等各國技術、不惜工本發展起來的紅旗,一直被認為吸收不了國外先進技術,也沒有客觀的創新,市場對其產品一向期望不大。 而在內地奢侈品消費市場,品牌可能比品質更重要。 以手機為例,華為、中興、小米等國產智能手機推出的旗艦機在硬件及外觀設計已追上一線品牌,但在內地仍只能佔據中低端市場,定價幾乎不敢越過3000元人民幣這 條紅線。 又如瓷器,在以瓷器命名的China,高端市場裏只能看到Made in England、Made in Japan等歐日產品。 紅旗在公務車政策上獲得支持,為自己冠上「省部級領導用車」頭銜,以官車的榮耀身份吸引富人消費。 這是奧迪當年在內地的成功路徑。 其實,2006年紅旗的戰略也是重回高端轎車,並專注公務車市場,當時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