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顯示從 2009 起發佈的文章

加濕器添中藥汁,一舉兩得

流感情勢嚴峻,今天看到一則健康新聞,覺得非常有用方便,特此轉載。但是,要注意的是,效果如何,有無副作用,本人非醫生,無法證實。只好自己體驗了。 據人民網報道,新疆烏魯木齊市中醫醫院門診部主任鄧德強介紹,在加濕器裏面加中藥可以預防、緩解一些疾病。他說,中醫自古就有熏蒸療法,即用中草藥加水煮沸後產生的氣霧進行熏蒸,借藥力熱力直接作用於所熏部位,達到治病、防病、保健的目的。 以下為不同藥物汁液的效用: 1,加雙黃連口服藥緩解口鼻乾燥。若只是冬天咽乾、口乾、鼻子乾燥的,最簡便的方法是選用清熱解毒口服液、雙黃連口服液加水稀釋後加入加濕器,就可以有效緩解咽喉腫痛、鼻腔乾燥等症。 2,加中藥汁治乾燥性鼻炎、咽炎。對於一些乾燥性鼻炎、咽炎的輕症患者可用金銀花、菊花、白芷、藿香等適量,用水煎煮,取藥汁適量加清水稀釋後,加入加濕器中熏蒸。 3,加地塞米松(dexamethasone)治過敏性鼻炎。如果屬於過敏性鼻炎可以在專業醫師的指導下添加一些抗過敏藥和激素,如地塞米松注射液等。需要注意的是,地塞米松不適於健康人群,因此如果是全家共用一台加濕器的,應避免使用。 4,加食醋防感冒。如果僅是簡單的消毒、預防感冒,可以在加濕器中適量添加些食醋熏蒸,一般每立方米空間用食醋5—10毫升,以1—2倍清水稀釋後煮沸,每次加濕熏蒸4小時,隔一天熏蒸1次。 5,加板藍根防流感。在加濕器中按照1∶20的比例加入板藍根沖劑、魚腥草注射液或抗病毒口服液,可有效預防流行性感冒。 6,加風油精緩解冬困。對於辦公室一族可以在加濕器中滴適量風油精,也可以倒一杯熱水,將幾滴風油精滴入其中,用蒸氣熏鼻子,對緩解冬日的困乏有一定的醒神開竅作用。 最後,注意不可直接添加中藥材。添加中藥時,一定要添加熬好的藥汁,切記不可把中藥直接扔進加濕器內。

一些西藏的照片

圖片

西藏沙塵暴

圖片
利用有限的短假期,前些日子去了一趟西藏。在這個被稱為人間聖土的地方,停留時間那麼短,然而居然見識到了沙塵暴。怵目驚心。 秋天,風和日麗,從拉薩搭車,沿著雅魯藏布江河谷往山南地區而去。一路上,風景雖然美麗,但令我感到驚訝的是,原來拉薩及山南這一片的山陵、河谷,荒漠化得非常厲害。看看江對面,風吹起的沙塵,更是籠罩整個江岸。 一條看不到頭的沙塵帶,集結在江心沙地至半山腰的高度,沿著雅魯藏布江蔓延。 傍晚往回走的時候,我所乘搭的巴士,在經過一個山口的時候,甚至被迎面而來的一股沙塵暴,吹得完全看不到前方,能見度一米!黃沙遮天之下,巴士司機緊急煞車,等了數十秒,風力變緩,沙塵逐漸退去,我們的車才急急逃離。 雖然拉薩和山南這種屬於高原溫帶半乾旱季風氣候的地方,冬天氣候乾燥,地表裸露,歷年冬末至春季,多風沙天氣。但今年特別嚴重,夏季也少雨,導致植被覆蓋率較低,到了秋天就已經地表裸露了。 另外,有些地方或者不是因為季節性而出現。在河谷兩邊的山上,不少大小石頭已經逐漸風化成砂礫,甚至在不少山谷,從上到下出現一大片的「沙漠」,這疑似多年來逐漸演變而成,可見綠化之差,風化之強。 不過,也有人告訴我,那些黃土「沙漠」,其實是多年來從青藏其他地方吹過來的沙塵堆積而成!也有部分是河谷黃沙吹上了山!未能考證。 翻查資料,內地2年前有研究指出,1960-2000年的四十年間,西藏22個觀測站的沙塵暴統計,表明西藏高原年平均沙塵暴日數分布為西多東少,其中澤當鎮(山南地區行署所在)為年沙塵暴日數超過10天的中心,特徵是1~5月多,7~10月少。 而如今,不僅沙塵暴的出現頻率趨增,甚至出現的時間愈來愈早。10月就來了。 此前內地媒體已經報道過,隨著人類在西藏的經濟活動的加強,和草地生態系統受全球暖化影響的惡化,西沙化土地和荒漠化土地正在逐步擴大,並加快了沙塵暴和沙塵天氣的發生。藏已成全球重要的沙塵暴發源地之一。 西藏當局的統計數字顯示,西藏沙漠化土地已達21.68萬平方公里,佔全西藏土地面積的18.1%;全西藏荒漠化土地佔土地面積的36.1%。土地沙漠化和荒漠化面積僅次於新疆和內蒙古,居全國各省區第三位。而且,呈上升趨勢。 西藏的沙塵暴,還有一點更值得關注。那就是西藏的海拔高度。 這一次我在拉薩機場乘搭飛機離開, 如果曾在那裏坐過飛機起飛的人,相信也會體會到,起飛僅僅數分鐘,機長就已宣布進入巡航高度,可以

上海弄堂之..屎尿橫飛

圖片
(← 上海人舊時這麽小便) 今天看到一則新聞很搞笑。 上海白渡路的一片數十年歷史老房子,最近經常出現屎尿袋亂飛的奇景。居民老伯說,昨天中午,他在門口休息,一袋東西從他頭頂上飛過,一道弧線落在馬路對面。頓時尿花屎塊四濺,原來是一個裝滿糞便和尿液的膠袋,十分噁心。 據説,類似事件最近接二連三,不斷在該地發生。還有行人不慎踩到黃金袋,十分不幸。 這類抛屎尿的人,很肯定是缺德的。但也有一定程度的其他誘因。 老伯說,當地舊房子因爲數十年的設計,並未考慮到獨門獨廁的問題,所以大家如厠都用馬桶,然後拿出來倒。家家戶戶掛塊布,就當廁所,幾十年如一日。或許,該戶人家懶惰,加上沒有公德心,所以隨手扔彈。 扔了一次,感覺挺方便,又順手,自然就有第二次。 上海人如厠難,舉國皆知。葉聖陶的孫子葉兆言曾寫了部名爲《關於廁所》的小説,其中講到一段真實故事。 一名年輕女子,在上海南京路逛商場時內急。由於商場廁所特少,排長龍等候,女子最後忍無可忍,睽睽眾目下失禁,尿濕褲。女子一直耿耿於懷,自尊心嚴重受挫,最後選擇了離開,到北方城市工作。她說,無法再面對那些熟悉的面孔。 類似事件,其實很多人在上海都踫到過,尿濕褲倒未必,忍尿倒是常有。 聽朋友說他十幾年前在上海的尋廁經歷,令人大長見識。 當時他們一群男學生,在遊玩,突然尿急,卻到處找不到廁所。有人提起弄堂裏都備有男士小便的馬桶,於是直奔其中一個弄堂而去,果然發現了一個石屎加磚頭做的馬桶。可是,令人尷尬的是,左右附近坐了站了一群女住戶,大媽、阿姨、小媳婦,摘菜、織毛衣、聊家常, 這如何小便?突然,就有個穿睡衣、踢拖鞋的男居民出來,只見他便拉下褲子解手,邊與旁邊的女人說家常。上下各忙,絲毫不相干擾。 由於太急,他們也學者尷尷尬尬地順次小便。 其實,這説明了上海的廁所問題,並由此延伸的生活習慣,已成爲海派文化。一切都是那麽自然。 聼一位叔叔的朋友說,文革串聯時,去過一次上海,住在江邊。至今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每天早上必被刷洗馬桶的聲音吵醒。 弄堂裏的人,放了一個晚上的馬桶,必然黃金瓊液飽滿,爲免讓其留屋整日,讓芳香繞梁不去,唯有在每日上班前,將其洗刷乾淨。而最方便的方法,則是拿到黃浦江邊、蘇州河畔,取水、刷桶、倒水,又方面又省事。 據説,上海當年洗刷馬桶的時候,爲了除惡必淨,還會加入貝殼一起刷,所以才會造成整個早上,江邊的刷桶協奏曲,如此齊整而又遠傳三數里。

紹興看魯迅

圖片
此前,去了一次魯迅的故鄉浙江省紹興市。 在他的故居轉了一團,拍了一些照片。 感受不到什麽。 只不過,自小就聽説魯迅,他的文章沒有少讀,他的真正爲人卻不太懂得。 看到過一些有關他的介紹,來自内地官方口徑,自然不好全信。 也曾看到些批評魯迅的話,來自憤青和黃口兒,也不能令人服。 沒有調查研究就沒有發言權,老魔頭說的話,有時候有些道理。 不過,有個問題我倒有些體會。 爲何中國最近60年再也沒有出現魯迅式的人物? 因爲可能的「魯迅」都被當局扼殺於萌芽狀態。誰敢批評政府?無論直斥其非也好,陰陽怪氣也好,一露頭就打,一有點兒名氣和民望,隨即投入大牢。 又或者因爲,沒有一個當權者會樹立一個批評政府的人物典範。

賈平凹的《廢都》

圖片
今天上午,曾經在内地備受爭議,並且遭當局查禁16年的《廢都》,再次在西安出版,據當地媒體報道,場面之噓撼,不比1993年差,賈平凹出席簽名,寫到手軟。 這次,《廢都》是和《浮躁》、《秦腔》組成《賈平凹三部》發行的,老賈又大賺一筆。然而,確實應該他賺,因爲人家的前期策劃和付出不少。 爲了炒熱話題,上個月開始,内地已經不斷有媒體、書評人、作家,討論《廢都》重出江湖的事,又讓一些當年被查處的人、賈平凹的老友接輪露面,談當年話現在,不斷炒熱話題。然而,就是沒有主人翁賈平凹出面,據説,他「擔心炒得過熱,會導致再一次被禁!」 甚至有媒體稱,1993年的老版《廢都》,在賈迷的收藏過程中,十幾年來一路升值,現單本價格已達500元人民幣。 看到這裏,我實在忍不住感嘆,太會忽悠人了。我就有一本,請問誰肯收購? 根據内地媒體報道,賈平凹的《廢都》在1993年於《十月》雜誌連載,隨後由北京出版社出版了第一版,首印五十萬冊,後再版,由於涉及後來處罰(罰款)程度,最終賣出多少本到後來居然反而成爲該社的秘密。 1993年下半年,《廢都》即遭中共當局查禁,北京市新聞出版局圖書出版管理處根據國家新聞出版署的指示,以「格調低下,夾雜色情描寫」的名義查禁《廢都》,並處罰出版部門(好像罰了100萬元),責任編輯退休。(其實廢都被禁,還應該聯係上一些政治因素,如果聯係到六四前後知識分子的狀態,再看廢都,會發現原來真有點兒踩雷了。) 據稱,正式和半正式出版的《廢都》有一百多萬冊。而盜版大約超過了一千兩百萬冊。這不算海外版本數字。 奇怪的是,我手上的那本《廢都》,是1993年版本7月第二次印刷(第一次印刷是6月),如果按照内地媒體的報道,這本書應該在1993年12月之後就在内地市場上滅跡了。然而,我卻「幸運地」在1995年12月,於深圳新華書店買到了。 這麽說,除非新華書店大膽偷賣,否則就是根本沒有怎麽嚴禁過,更談不上查禁16年。而且這也説明,《廢都》沒這麽好賣嘛,93年印的第二版,在2年半後還沒賣完。 嗚呼,原來在中共治理下的這個時代,染上悲壯英雄色彩的「禁書」,是最好的宣傳噱頭。

蔣經國和周恩來的會晤

圖片
(網絡論壇圖片) 浙江話劇團昨日為話劇 《溪口往事》舉行記者會 ,由於該話劇以蔣經國青年時期的故事為題材,隨即吸引不少關注兩岸關係的境内外媒體的目光,因爲在大陸舞台演繹台灣領導人正面形象、且為主角的情況目前還是罕見的。 該劇將於9月9日在杭州首演。當天也是毛澤東逝世33周年。 對於中共偏愛蔣經國,其實也不必太驚奇,因爲老蔣一家,雖然和中共有戰敗之辱,但不可否認的是他們有顆中國心,所以當年中共在對待台灣政權問題上,都是以爭取和解爲主(打不下也是問題)。而蔣經國也曾專責和中共接觸。 蔣經國1910年出生於浙江溪口,話劇《溪口往事》是他老年時候的回憶錄,敍述在溪口度過的童年和青年時期。而此次劇團集中的戲份是講述1937年蔣經國從蘇聯回國後,接受父命回溪口老家讀書的事情。1949年後蔣經國隨同國民政府東遷台灣。 幾年前,已故南海艦隊司令員吳瑞林生前有一篇 回憶文章見報 ,講述1963年底他接受的一次為周恩來護航的任務。由於是兩岸的絕密,所以直到1995年,當年的總理辦公室副主任羅青長,才向吳瑞林透露周恩來到廣東省邊境絕密之行的目的,是「與兩位能溝通國共兩黨關係的人進行祕密會晤」。 文章說,該次會晤溝通了當時的台灣當局(蔣介石、陳誠、蔣經國)與大陸,在都主張只有一個中國的問題上,事實上達到了默契,使國共兩黨有了一定基礎的共識。但該文章沒有透露具體位置,僅稱在珠海萬山群島、伶仃洋一帶。 《南華早報》亦曾於1996年報道,稱蔣介石、蔣經國、陳誠曾在1963年12月和周恩來、張治中、羅青長密會於某一小島。不過,後來證實蔣介石並沒有同行。 這一次國共分據海峽兩岸後的首次高層會談,會談場地所在的神秘小島, 幾年前被内地網民踢爆 。原來就是萬山群島中間的軍塞重地白瀝島。 九七年后,該島完全撤軍,發展起了旅遊業,有網民前往遊玩時,發現了島上的「11號樓」寫著「重大歷史事件發生地」,服務人員解釋説是1965年蔣經國和周恩來的會面之所(估計記錯了時間)。 白瀝島,原來頗爲架勢。該島原本在地圖上是找不到的,這個神秘島是在上世紀六十年代軍備競賽時,中共花重金打造的南海三大軍事基地之一,扼守珠江口,面積7.97平方公里, 全島幾乎是空心的 ,山洞有水道通海,可存艦隊,可防原子彈,可儲存足夠導彈軍備,還可儲存足夠幾十萬人吃3年的糧食...... 除了網民記載,2007年的時候,廣州日報更刊登老軍人作家

急劇發展換來熱島效應——拉薩高溫

圖片
西藏氣象台數據顯示,昨日拉薩最高氣溫達30.4攝氏度,是自1951年拉薩有氣象記錄以來的最高紀錄。 進入7月以來,拉薩日高溫比往年平均值偏高達4.8攝氏度;今年7月高於28攝氏度的天數已持續14天,高溫天氣持續日數也是近40年來最多。而去年七月份最高氣溫也僅26、27攝氏度。 除了亞歐地區大氣環流活動異常外,拉薩市的高溫天氣還與該市熱島效應問題有很大關係。本月拉薩市區日最高氣溫的增加幅度4.8攝氏度,而周邊城鎮的日最高氣溫增加幅度是2、3攝氏度。 據《西藏商報》23日引述西藏氣象台分析指,西藏的熱島效應,與近年來人口規模增加、交通工具增速較快等產生熱量增多有關,而且因爲拉薩晴天多、日照時間長、太陽輻射強度大,愈來愈密集的城市建築群、瀝青和水泥路面,更容易吸收熱量,從而導致比周邊城鎮更大的熱島效應。 惡果來了。淨土逐漸沒有了。 川藏公路、滇藏公路、青藏公路、新藏公路,四條公路不及一條鐵路。往年一車車地拉人拉貨,現在一列列地進藏。開通運營3年來,青藏鐵路共運送旅客830多萬人次,貨物運輸量6221萬噸(若非08年3.14事件影響,肯定不止此數)。内地報章有一則描寫「西藏新景象」的文字,相信達賴看到了想哭: 拉薩不再那麼落後了:以拉薩飯店和崗拉梅朵酒吧為代表的商業和旅遊設施遍布大街小巷。拉薩城裏還有了手機城、建材城、家具城、汽車城、美食城等。站在拉薩電視塔上俯瞰拉薩城,只見街上公共大巴、出租汽車、觀光三輪車魚貫來往,川流不息;本地人、內地人和外國遊人摩肩接踵,熙熙攘攘。當夜幕降臨,拉薩城變得燈火通明...... 這是什麽地方?聖潔的日光城?還是珠三角紙醉金迷的東莞?還有拉薩中學生作文讚美家鄉變化的,文中介紹西城區哲蚌寺附近,夜總會、歌舞廳、酒吧遍佈,熱鬧非凡。看到這一段相信班禪也要哭了。 近年來,隨著經濟發展,内地投資投機者的進入,西藏房地產業也蓬勃起來,據説部分小區已經開發到遠至城郊數十公里處。 有報道指出 ,去年底當地一個最好的新樓盤(每平方米4000元)「嘉和麗景」開售,創下3.5小時內300多套房子即刻賣清的紀錄。 誰那麽有錢?原來此樓盤的大部分買家是政府官員和國營企業高層,甚至部分被銀行團購。他們的購房目的很明確,都是作爲退休後度假用的。據稱,這些官員大部分在成都有房,平時居住成都,夏天就到拉薩度假。官員哪來那麽前?天知道。 不過,這些官員幹部,夏天想到拉薩度假

香港巴士太冷嗎?熱了危害更大

圖片
(蘋果日報編輯十分弱智,報道巴士車廂溫度過低的新聞,配張巴士車窗遭襲擊破碎的資料圖片) 公共交通工具、公共室内場所的溫度,最近幾年突然惹來衆多環保團體、媒體的眼光聚焦,不時拿個溫度計,做一下測量統計,然後發佈消息,譴責兩句。 年年來一次,就像今天,環保觸覺又舊話題重新多次返炒, 公佈 了一系列巴士溫度數據,又建議2巴士公司,將車廂溫度調到25攝氏度。 由於發聲者站在「人類未來」這個制高點,所以大多無人來反駁,故而樂得有空出來喊一下,增加曝光率、寫入行動歷史表,也好爲籌款活動鋪定路。 然而我想說,感官因人而異,不僅因每個人體質不同,也因生活習慣不同,連人種不同也會造成不同的溫度感受。所以呢,所謂的25、26攝氏度是人體最舒服溫度,確實值得商榷。 還有很重要的一點,可能很多人都漏掉考慮了。那就是社會治安成本。 看看大陸同胞怎麽說。北京 警方曾統計 ,每年一踏入春夏之交,隨著氣溫遞增,罪案,特別是打架鬥毆、吵架對峙等社會治安事件也隨著激增。 内地專家解釋這種情況時,詞語用得很到肉, 「情緒中暑」 。呼籲民衆在炎炎夏季小心避暑,因爲 約有16%的人 會在夏季莫名其妙地出現情緒和行為異常的「夏季情感障礙」。很多人不論相不相熟,常因爲雞毛蒜皮小事大吵特吵,繼而動武,頭破血流。過後四眼對望,想不起開頭爲了何事。 醫生說,「情緒中暑」主要是高溫天氣影響了人體下丘腦的情緒調節中樞。因爲天熱出汗增多,不注意飲水的話,人體內的電解質代謝出現障礙,就影響到了大腦神經的活動,使人煩躁不安,大動肝火。 若考慮到這個問題,回過頭來看公共交通工具的問題。 香港人多路少,公共交通自然人逼人。天熱時,若車廂不夠凍,就不能令人進入車廂後體溫很快地得到冷卻,頭腦必然發熱,此時若還要在熱悶環境下和人逼車,摩擦肯定增加,產生不滿、怨恨等情緒非常正常,吵架、打架不可避免地隨著增加,繼而暴力傷人、採取極端手段危害民衆安全的行爲,也可能被一些雞毛蒜皮點燃起來。 還有一項,在香港這個高度壓迫性的城市,處於精神亞健康的市民實在多之又多,只是平時自我得控制住,就只差一個藥引和火星來引爆。而熱,可能是其中一個重要因素。 還有一種罪案,不能忽視的性騷擾。冷熱對於性衝動有不同的影響,溫度略高的話,一來性活躍,二來頭腦克制能力減弱,三來女性露出的地方可能較多,這些都會導致擁擠的公共交通工具上的性侵犯罪案增加。 就算吵架、打人、性

季羡林終於如願,摘掉國學大師帽子

内地著名學者季羡林遺體,昨天在北京八寶山革命公墓火化。中央電視台報道時,冠以季羡林的頭銜,可視為當局的蓋棺定論。 央視昨晚7點鐘 新聞聯播 報道: 中國共產黨優秀黨員,北京大學資深教授,國際著名東方學家、印度學家、梵語語言學家、文學翻譯家、教育家 季羡林遺體,今天在北京八寶山革命公墓火化。 看頭銜,水蛇春般長,就是沒有了此前中央官方、地方媒體、學界封給他的「國學大師」稱號。同樣, 新華社 也通用最新稱呼。然而,昨天早些時分, 新華社 、 中新社 還照樣用「國學大師」頭銜來報道季羡林。 何謂國學?國學是學否?類似問題,近些年引起不少討論。而「國學大師」這個稱謂,也已逐漸成爲富有爭議性的虛銜。雖然有人喜愛,但也有人唯恐摘之不及。季羡林就是其中一個。 很明顯,季羡林知道自己是幹什麽的。季羡林在其2007年元月上市的《病榻雜記》中,就已經要求大家「 把我頭上『國學大師』桂冠摘下來 」。 書裏面有一段解釋頭銜由來的話,說的很自然誠懇: 約摸十幾二十年前,中國的改革開放大見成效,經濟飛速發展。文化建設方面也相應地活躍起來。有一次在還沒有改建的大講堂裏開了一個什麼會,專門向同學們談國學。當時主席台上共坐著五位教授,每個人都講上一通。我是被排在第一位的,說了些什麼話,現在已忘得乾乾淨淨。《人民日報》的一位資深記者是北大校友,「於無聲處聽驚雷」,在報上寫了一篇長文《國學熱悄悄在燕園興起》。從此以後,其中四位教授,包括我在內,就被稱為「國學大師」。他們三位的國學基礎都比我強得多。他們對這一頂桂冠的想法如何,我不清楚。我自己被戴上了這一頂桂冠,卻是 渾身起雞皮疙瘩 。 可愛的老人。僅憑此項,值得懷念。 看來此次中共宣傳當局也看到了外界不少關於「國學大師」的看法,故而「從善如流」了吧。另外,今天才知道,原來季羡林還是優秀共產黨員。

又一傻記者,自慰器當太歲報道

今天又看到一則笑死人的太歲新聞,山東 《青島早報》報導 說,前天上午,萊西市日莊鎮青峰嶺村村民劉國京在耕地種豆子時,耕出一個黑色、肉狀、外形酷似「人身」的東西。昨日,萊西農科院專家從外貌上判斷,這個東西可能是傳說中的「太歲」。 從新聞中可以看出來,對於此有洞的肉棒,不僅那個挖出「太歲」的農民感覺驚奇,當地老人覺得奇特,連記者也感到不可思議,甚至於那個所謂的植物專家還說要通過細胞分析來確定...... 哈哈,根本就不用科學分析,我給兩個鏈接,就知道這到底是什麼東西了。第一, 男性用品中最常見的叉腿公主 。第二, 兩年前海南電視台的超級無知節目 。 什麼是「叉腿公主」?請google一下這個名詞就明白了。 此次青島的太歲,說穿了,就是一個別人扔掉,被當成垃圾堆埋在地下,骯髒了的矽膠做的叉腿公主! 還是搜狐網友「男人愛太歲」說得好:我有一個太歲…我女朋友不在的時候,我就和太歲一起睡。 哈哈哈(圖片噁心,不想貼)

叔叔的愛好轉變

在廣東鄉下的叔叔,一向喜愛文藝,年輕時好寫書法,愛看電影,對各類雜文小説最為鍾情。然而,最令我記憶尤深的,是叔叔的憤青本色。 八十年代初,内地電視開始流行,中央電視台的節目,雖然我不太愛看,但也陪叔叔看了不少,被動熏陶了不少。當時叔叔最愛看的,足球、相聲不相上下,其次才是動物世界。 那時候的相聲,小時候不太懂得,但是和現在的比起來,也能發現不同。那就是表演者敢於對社會、權貴乃至政壇的一些弊端,以陰陽怪氣、含沙射影、嬉笑怒駡的方式,一刀子插中要害,迎來觀衆極端的共鳴。那才叫做針砭時弊。 現在的?除了扮小丑、男裝女人,就是插科打諢。頂多博得亂哄哄一笑,過後無人記起。 為何有這麽大的轉變。並非創作者思想源泉乾涸了,皆因審查制度嚴苛,而這都是發生在八九年之後。 趙紫陽的前秘書鮑彤大叔說,六四之後,中國内地的民主倒退到解放初。歷史我知道得不多,但是我知道,起碼電視節目的言論尺寸,肯定是倒退了不止20年。 有口不能言,人世間民權受壓迫的苦難莫大於此。(李肇星除外) 現在,叔叔早已不看相聲了,足球也還是會看的,只是不再高喊或默禱「中國加油」了,不關中國足球爛不爛,而是對這個國人身份不太有榮耀感。 信仰早已缺失。

如此煙蒂箱

圖片
自從香港室內禁煙後,街頭吸煙的人突然間多了幾倍,雖然好了吃飯的人,卻苦了走路的人,不過沒辦法啦,利弊相伴,凡事一樣。 不過,為了應付街頭吸煙客,政府搞了不少煙蒂箱掛在街頭,雖然不倫不類也不實用,倒也成為香港街頭另一特色。 這裏2張圖片,可以看到該煙蒂箱似乎很久沒人清理(還是容量太小/吸煙的人太多?)煙蒂掉了一地;而且因為設計的問題,煙灰也慢街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