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顯示從 2007 起發佈的文章

性事兩則

昨日看到一則令人愕然的新聞,繼而覺得好笑,並且想了好久都猜不透其中玄機。 說的是,深圳邊檢查獲的香港走私物品中,包括了一批精子!報道引述深圳邊檢人員說,一名港人多次使用旅行袋攜帶大量人類精液過境深圳,被查後就是不交代走私這些東西的目的。但他並無觸犯現有的刑罰法規,故只能將檢獲物品退回香港處理。 那倒是,我喜歡帶著精子到處跑,你奈我何?管我手中這些精子是我的還是別人的。哈哈。 報道解讀說,近年內地人工授精需求增加,但內地人因為觀念問題,對捐精也認識不足,導致精子在內地成為稀缺商品,需求增加促成精子走私。 這種理解表面似乎行得通,但我不太認為可以令人信服。內地精子庫確實存貨不足,但並不見得會以這種渠道收購香港人的精子,怎麼說精子不像腎臟,有這麼大的急需性,價值甚至不如血液。況且,港男的精子未見得更具活力和健康。更重要的是,誰會這麼冒險,如此要精子? 不過,從媒體角度講,這倒是很好的新聞題材,因為讀來有趣。涉及性的話題,大家愛看;大家愛看的新聞,就是好新聞。借「走私精子」這個事件,來讓大家聯想聯想,機會也不是常有的。 所以啊,「性」這個話題,在香港社會至今依然是個欲說還休的東西。 ############################################ 說起「性話題」,倒是讓我想起之前聽說過的一些內地官場性事。話說有位香港藥商,近年致力發展大補藥,男用女用皆有,並且已經成功打入內地政官界市場,目前「橋頭堡」在上海,漸漸侵入中南海。 這藥在此特殊市場的前景果真如此廣闊?一目了然:目前內地落馬貪官中,九成五有情婦。不落馬的,「搞搞女人」也是不少官爺的工餘消遣;玩玩俊男,想必不少貴婦也回味。 在私密性和可靠性要求極高的官場,主要還是靠人口相傳做廣告,銷路一旦打開,該藥商也「人憑藥貴」,政商人脈隨著補藥銷路的擴展而不斷伸延,事業蒸蒸日上。 據說,其壯陽藥在上海高層政商之間口碑一流,「個個都說好,吃了一瓶要一箱」,已經成為送禮貨單必填項目。大家還可以從陳良宇窩案看到,大批上海高官涉及了性受賄。也由此,才有了和張榮坤搭檔的官場大眾情人盧嘉麗的傳奇故事。 所以說,「要搞定一個男人,先搞定他的那話兒」,這句話一點不假,只不過,未必需要事事出動美女那塊地,弄些好藥也可以啊。而反過來看,內地治吏之路,看來也可以先從「官員那話兒」查起嘛。

看回憶錄.溫故知新

圖片
最近有機會在北京逛了一下書店,發現內地退休高官著書立說已然成為風尚,放在大書城入口處的那幾排書架,回憶錄類書籍可謂「琳瑯滿目」。這其中,又以外交官的書最令人感慨。 中國過去幾十年的外交史,已經在這些書裡面重複了再重複。一來主要事件就那麼一些,大家要寫也當然離不開。二來能說的東西也就那麼一些,誰也沒有脫離大致的秘密警戒線。所以,看到這些書,興趣已經從《外交十記》的渴望一讀,銳減到現在的可以不讀。 就像已經不當外交大哥好多年的黃華老先生,九十多歲的高齡,最近也趕了一趟時尚,出了厚厚的一本回憶錄《親歷與見聞》。翻了翻,發現有一些和香港相關的章節,雖然不算新,但也值得溫故知新。 黃華在書中說到,一九七二年三月,他以中國常駐聯合國代表的名義致函反殖特委會主席指出,香港和澳門是被英國和葡萄牙當局佔領的中國領土的一部分,不屬於通常的所謂殖民地範疇,因此不應列入反殖宣言中適用的殖民地地區的名單之內。 提出這個反對的背景是,聯合國准許殖民地國家和民族獲得獨立的宣言執行情況特設委員會,自一九六一年成立以來,一直將香港和澳門列入殖民地名單。根據該特委會的宗旨,殖民地將來的前途是獲得獨立。 特委會三個月後向聯合國大會提出報告,建議從殖民地名單中刪去香港、澳門,聯大通過了決議。這決定了港澳的前途不是獨立。 因此,香港在三十五年前就已經不被稱為殖民地,這不是今天才說的消息,前一陣子一些內地涉港官員在回歸十週年前夕紛紛接受訪問,「集體回憶」之際也有不少人說到這一點。 但如今隨便在香港街頭抓住一個人問,九七年之前,香港是不是英國殖民地?我敢擔保九個九給與肯定答案。因為現在無論傳媒還是那些有識之士,開口閉口也都是這麼說的。難道他們是港獨分子?哈哈。 還有一樣,是黃華藉此機會為自己再次「洗刷冤屈」。 中英談判期間,人大副委員長、前國防部長耿飚在回答港媒關於是否可以不駐軍的問題時,不經意答了一句「也可以考慮不駐軍吧」。第二天香港報章頭條就是解放軍不進駐香港。同時,鄧小平還聽說,黃華也曾接受過香港記者的採訪,並在採訪中談到了香港問題。 所以就有了眾所周知的,鄧小平向著大批香港記者澄清駐軍問題,並怒罵「耿飚、黃華胡說八道」的事情來。不過,後來鄧小平得知黃華沒有說過駐軍問題後,專門借與包玉剛會見之際,公開向黃華致歉。 黃華針對這件事,專門闢了一大段來敘述,並在書中專門提到一些鄧小平怒罵的細節:當時,鄧小平先罵

初探鳥蛋

圖片
十一月八日,共和國的記者節,感謝黨的關懷,發了一張國家大劇院(又名半顆鳥蛋)的音樂會門票,得以親身體驗這個充滿種種爭議的美妙地方。 拿到門票一看,二樓,算了,二樓就二樓吧,俺有點阿Q精神,坐得高,看得全嘛,何況是二樓第一排。不過,到場一看,奶奶的,原來是到了最靠近舞台那面牆的位置,風琴管幾乎觸手可及。 唯一好處,就是可以遠距離從高處觀賞下面那兩排和音女歌唱員們豐滿的胸部。可惜看不到演員們的臉。 看看底下的人,男女老幼什麼人都有,還坐不滿,看來贈票還是分對象的,內外畢竟有別啊。到了音樂會中間時段,俺還是忍不住偷偷溜到二層的中間最高一排座位上去了,雖然遭受了工作人員的白眼,但因為扭著看太久,頸部實在發酸。 要說音樂會吧,俺一粗人,實在不懂得欣賞。只知道聽著好听就行,可惜整場表演,聽來聽去,只有馬向華二胡演奏的那段《愛情》聽著舒心悅耳,還有劉思昆的鋼琴確實迷人。小提琴《化蝶》也不錯。那些《紅旗飄飄》、《延安頌》、《懷念戰友》的革命老歌,就真不懂得欣賞。 譚晶小妹也來了,不愧是第二代女藝術歌唱家的領頭羊啊,衣服真好看,不過唱了一首《遠情》就跑了,雖然她出名能唱,但聽得我耳朵疼都聽不清楚,而且連最後的「謝幕」也沒出來。估計趕著下一場,見某個重要人物去了。 你不得不感慨,共和國的女歌唱家都有大出路啊,看看第一代火紅的宋祖英、彭麗媛姊姊們。 說到聽不清楚,確實如此。本以為這麼先進的音樂廳,設計上肯定照顧到每個座位上的聽眾。其實不然,像我坐在二樓,就只能聽到澎湃的樂器聲,人聲基本很難聽得清楚,哼哼啊啊的,搞得怪有想像空間。難道是表演的人都不賣力? 不過,也很有可能是那些塑料花有一點破壞的作用。 為了美觀而又節儉,音樂廳內擺放了很多塑料花(其中一些居然很隨意地用塑料繩掛在二樓欄杆上)。我在想,這些物料一致的塑料花,會不會擾亂了聲波的傳遞?破壞了原先的完美的聲音傳遞設計?如果是真花,或許就不會如此。 有一些事情還必須說到,那就是在內地經常冒入耳朵的「軟實力」問題。這個鳥蛋的硬件有點實力,軟件則需努力。 當我拿著票進大門口的時候,保安大哥揮手請進。而旁邊不少探頭探腦的遊人,借問保安大哥哪裏買票,卻遭遇到很不耐煩的對待,甚至連話都不願說一句,揮手擋開。 有行家更好笑,她走錯了門,問路後,向保安大哥表達指示標誌不清的問題,保安回敬一句:你那是贈票。事後說起,她仍氣頂,我則笑爆。 在觀賞音樂會

胡錦濤閱兵花絮圖片

圖片
整齊,像玩具模型 當天被咒罵得最多的攝影師 工作人員.不是有心照她的,只是她站的位置阻礙了我的視線 又一個不知道甚麼人的人走過

不罵不大

最近香港的新聞非常豐富多彩,既有徐步高先生留下的一系列幾十天的精彩聆訊;又有中央電視台記者暗訪揭露的香港無良旅行社、商戶問題,由此掀起的一系列旅遊話題;這個時候小甜甜龔如心也逝世了,她的家產去向惹來諸多猜測;震撼性的還有昨天美國校園的33人被殺的槍擊案,,據說槍手來自中國...... 新聞雖多,但會實質影響香港的,則非旅遊新聞這一條莫屬,所以香港各大媒體多天來窮追不舍,因為大家都知道,旅遊是香港一大命脈。 正因為是經濟命脈之一,為何還要群起而報道? 央視的報道客觀上損害了香港的形象,按照北人的固化想法,肯定"家醜不可揚",更遑論放大、跟進了。但只要觀眾有興趣,或者只要能由此鞭撻當局、社會病態,港媒就追訪不斷。 目前,至少廣東地區可以看到香港電視,內地北方也可以看到鳳凰衛視,所以香港的新聞受眾其實不止"自己人"。香港旅遊業界當然擔心不斷擴大的負面新聞會給香港未來的旅遊業帶來負面效果,據報道,按照他們的估計,五一黃金周來港的內地遊客將減少三成。減少的數量或有夸大之嫌,其實是想告訴媒體:不要再窮追猛打了。 不過,市民是什麼一種態度呢?在我了解,香港市民不是不知道太多負面新聞會影響香港形象,但香港人更理解一個真理:醜事不曝光,就等於發霉的衣服不拿出來曬一樣,以後將發臭。 香港人是正直的,這不是香港與生俱有的,就如香港公務員相對廉潔不是一開始就如此一樣。 如果,香港政府能夠和內地一樣,讓統管媒體的部門(若有的話)下令所有媒體閉嘴,那麼事情肯定會大事化小,然後想辦法搞定。搞不定或者有人瀆職怎麼辦?沒所謂,反正市民和外人不知道。最主要是目前的影響沒有了,形象暫時保住了,報告長官:形勢一片大好!管他毒瘤在不在,我這一任升官發財留下美名就行了。 這樣子,可以嗎? 若人們還有點記性的話,當記得sars的教訓。廣東、北京官僚們是如何做的?香港是如何在傻乎乎之中中招的?乃至損失了299條人命,仍然冤無頭,債無主。 這樣子,香港人能答應嗎?數十年來的媒體採訪、報道自由,其實也是香港積累下來的寶貴財富之一。 說回旅遊黑幕被曝光,香港是不會害怕的。健全的法制,還有自由的言論和輿論監督,什麼東西不會回到正軌?就像一位深圳市民接受香港媒體訪問時所說:我不會害怕(到香港旅遊),因為對香港還是有信心。 何況,人是健忘的。